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6 9:46:27
选择字号:
一片冰心护玉龙:记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

 玉龙雪山站工作人员合影。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是纳西人的神山,传说中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的化身。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而在这座冰川雪山上,活跃着一群中科院科研人员,他们常年坚守在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雪山站)一线,守护着这片冰川资源。

极具研究价值的海洋性冰川

1999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开始筹建玉龙雪山站;2006年,寒旱所与丽江市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玉龙雪山站。

中国的冰川研究已开展50余年,在玉龙雪山站成立之前,中国只有位于北部天山的大陆性冰川观测站。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副研究员、玉龙雪山站站长王世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玉龙雪山站地处中国冰冻圈的南缘,受西南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是研究季风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的典型区域,其研究对于理解海洋性冰川快速消融机理,服务地方冰雪旅游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

王世金说:“2008年,我作为博士有幸参与到了玉龙雪山站的冰川观测研究之中,可以说见证了玉龙雪山站的成立、发展历程。2013年,玉龙雪山站升级并纳入‘中国科学院高寒网络’的管理体系,得到院里直接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10多年的工作积累,目前玉龙雪山站已经形成包括冰冻圈、冰冻圈气象、冰冻圈水文、冰冻圈物理化学特征、冰冻圈生态、冰冻圈环境、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在内多项观测网络体系。

在这里工作将近10年,王世金对玉龙雪山站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也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有多么艰苦。“不熟悉的人会认为这里条件比较恶劣,辛苦是有,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王世金说。

事实上,当冰川处于冰裂期时,对人类活动的危险性较高,“稍不注意就会滑进去。”王世金表示,传统的观测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玉龙雪山站将不断改进观测技术,利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减少自然活动对科研人员的危害。

2015~2016年,科研人员首次对玉龙雪山东麓白水河谷、文海、干河坝,西麓新尚村沟谷进行详细考察;2016~2017年,玉龙雪山站将研究区域扩展至滇西北梅里雪山明永冰川、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川、甘孜州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并进行了冰川、水文、雪冰物理化学、冰雪旅游等相关观测与调查工作。

自建站以来,虽然条件艰苦,但玉龙雪山站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其中固定人员出版专著3部,参编4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提交地方咨询报告8份,发表SCI论文90篇,并于2004年、2006年、2007年、2016年先后主办了四届玉龙雪山冰川专题研讨会。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传唱甚广的《彩云之南》这首歌唱道:“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玉龙雪山秀美的景色,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

玉龙雪山站成立十多年来,为云南省玉龙雪山冰川旅游资源及其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及其科普与宣传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协助丽江市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玉龙雪山景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旅游战略规划,开创了玉龙雪山冰川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成功范例,并对玉龙雪山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冰川地质公园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世金介绍,在冰川定位观测基础上,“玉龙站”研究团队结合丽江市社会经济资源,深入分析玉龙雪山冰川退缩对丽江市旅游、水资源及其社会经济的可能性影响,为丽江市冰川旅游资源及其冰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率先开展了冰川服务功能及其影响的研究工作,对冰雪旅游空间结构、驱动机制、冰雪旅游及其水资源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王世金说,“自1996年以来,玉龙雪山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冰川旅游目的地。景区旅游人数已由1996年不足5万增至2016年的384万人次, 增加了近80倍。其中,通过大索道进入冰川的游客量基本占到了62%。”

经估算,“玉龙站”研究团队为当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水资源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丽江市产生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达10多亿元。

建成“独具特色”的优秀野外观测研究站

2017年10月17日~18日,玉龙雪山站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王世金说:“与会专家对近年来研究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一致认为玉龙雪山站在院高寒网络体系中具有显著区位特殊性,且形成了独特的科研台站+政府+公司的合作模式,希望玉龙雪山站尽快将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升级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公园提上议事日程,形成冰冻圈主导的、一站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此同时,王世金也表示,当前玉龙雪山站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现在站内固定的研究人员较少,台站大本营当前办公面积极小,仅180平方米,而且冰面破碎范围扩大,观测设施和仪器损坏过快、过于严重,观测人员安全保障存在一定风险。同时,海洋性冰川动力过程各种参数观测和监测难度较大,须购买高自动化与信息化观测仪器和设备。”

困难虽有,王世金也对玉龙雪山站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未来5~10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和强化典型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与环境观测网络体系,不断拓展至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研究视野,以玉龙雪山站为大本营,逐步建成辐射梅里雪山、岗日嘎布、贡嘎雪山和达古雪山于一体的青藏高原东缘海洋性冰川的定位或半定位研究的观测网络。”

同时,玉龙雪山站将查明海洋性冰川物理化学特征资源,评估典型流域冰川变化对当地旅游发展与水资源开发的影响,开展海洋性冰川区冰川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为青藏高原东缘海洋性冰川区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将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我国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研究的创新成果推向国际,最终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集成与创新,争取建成独具特色的优秀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报》 (2017-11-06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