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是高海拔地区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理论上高山林线应随气候变暖而上升。但全球林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只有一半的林线位置显著上升,其余林线的位置则保持相对稳定。同样的变化格局也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地区林线。如何解释这种气候变暖下林线位置未变化的原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日前,中科院青藏所罗天祥课题组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森林生态与经营》。
科研人员基于藏东南色季拉山两典型树种(急尖长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线的10年微气象观测数据(2006-2015)及冷杉种苗移植实验(2011-2014),并结合林线以上冷杉幼苗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灌木盖度的关系,发现冷杉幼苗分布上限可以达到林线以上40米左右,且幼苗密度与灌木盖度的相关性很弱;林线以上的环境并没有限制冷杉种子的萌发;由于频繁的生长季早期冻害事件和强烈的光照,移植到冷杉林线以上及阳坡方枝柏林内的冷杉幼苗存活率很低,而移植到冷杉林线的幼苗存活率较高。
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增暖导致的生长季提前会引起生长季早期冻害事件显著增加,并在林外强烈光照下引发低温光抑制效应,最终限制冷杉幼苗在林线以上的定居存活。这一研究发现解释了气候变暖下该地区冷杉林线种群密度增加而林线位置却相对稳定的原因,表明生长季早期冻害事件是评估气候变暖下亚高山森林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