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列岛海洋牧场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为修复和增殖嵊泗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有效配置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嵊泗开始开发海洋潜力,建设海洋牧场。
近年来,当地通过建设人工鱼礁保护了产卵场、海底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恢复了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促进了海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海洋渔牧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农业部公布第一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浙江省马鞍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下简称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名列其中,并逐渐成为众多海洋牧场中的领军者。该海洋牧场建设由嵊泗县海盛养殖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盛公司)承担。
“借脑”发展,循序渐进建设
一直以来,海盛公司都以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为导向,投资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示范园区及养殖基地建设、参与海洋牧场等相关重大项目的投资,增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等。
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海盛公司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产、学、研”结合,合作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借脑袋”,引进技术和人才,提升了嵊泗海洋工程、海水养殖设施、海洋牧场等增养设施建设、开发方面的技术基础和实力。
据了解,嵊泗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建设于2004年开始,位于马鞍列岛西部、绿华岛东南侧的东库山海域是嵊泗县第一个人工鱼礁区的所在。
截至2014年底,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建设累计投入2368万元,投放人工鱼礁共计11.6万空方,形成东库山、三横山2个人工鱼礁区,牧场区海域确权面积约1038公顷。
结合历年来在鱼礁区进行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公司共投放梭子蟹、日本对虾、厚壳贻贝、海蜇、黑鲷、真鲷、石斑鱼、大黄鱼、乌贼、鮸鱼等幼苗约5亿尾(粒、只),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
人工鱼礁的建设和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嵊泗海域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使得嵊泗沿岸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特别是鲷科类等恋礁性鱼类数量保持在较好水平,有力支撑了海钓业和休闲渔家乐的迅速发展。通过增殖放流与人工鱼礁的结合,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的修复和改善。
此外,海盛公司根据舟山海洋牧场建设的十年规划,结合嵊泗历年来海洋牧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委托上海海洋大学编制完成了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5-2025年),有效制定了未来10年嵊泗建设海洋牧场的目标,确定了各级海洋牧场区的主体建设要素、规模等,以利于海洋牧场建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开展。
2016年,海盛公司实施建设嵊泗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工程。截至目前,该工程完成全部鱼礁和藻礁的制作:双层鱼礁550个,单层鱼礁375个,藻礁350个。完成双层鱼礁投放490个,单层鱼礁投放240个,形成20座单位鱼礁群。预计下月底完成全部鱼礁和藻礁的投放任务。
跟踪调查,效果显著
多年来,海盛公司委托上海海洋大学对礁区开展了数次的跟踪调查,形成了珍贵的水下渔业资源影像资料。
据海盛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本底调查与鱼礁投放后的跟踪调查及水下影像显示,人工鱼礁为各种恋礁性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生长、繁育提供了必要而安全的场所,营造一个适宜鱼类、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
并且,该公司还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研发国家“863”计划项目“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项目等相关课题。调查数据表明,人工鱼礁区的建立增加了马鞍列岛海域的生物资源量,起到了良好的资源保护作用,对生物资源的养护效果明显。
礁区建成以来,新出现褐菖鮋、大泷六线鱼、黄鳍鲷、褐牙鲆、真鲷、鲈鱼等恋礁性鱼类10多种。三横山礁区渔业资源跟踪调查表明,平均密度比投礁前增加8.6倍,比同期对照区增加2.9倍。另外,该海域还新增休闲旅游和垂钓船50余艘;2006年以来吸引到礁区的各类垂钓者至少已超过20万人次。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人工鱼礁建设所产生的鱼礁区生物资源增殖效果明显且持续,周边海域海洋环境明显改善,传统渔场资源恢复呈现良好势头,总体上,经济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下一步,人工鱼礁建设完成后,海盛公司将进行海洋牧场区的跟踪调查和后续评估工作,为之后的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嵊泗列岛是国家级列岛风景区,海盛公司将依托其独特的海岛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等优势结合海洋牧场建设,计划创建集科研、观光、休闲渔业、海钓、养殖等为一体的具有嵊泗特色的产业化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改变鱼礁类型,发展多功能型鱼礁,将原先的传统渔业向养殖、休闲渔业转型,让大批的转产转业渔民投入到海洋牧场建设中。将渔业生产主体及其环境、休闲观光旅游活动相结合,建设多功能、生态化、立体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带动嵊泗休闲渔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7-11-01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