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芳 王佳 刘江伟 陈海波 毕玉才 张勇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10/21 12:01:30
选择字号:
知识界代表: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界代表之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邵芸代表:
 
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技术要成为利器。遥感技术具有时间、空间和光谱的广域覆盖能力,全球化、快捷化、定量化、周期化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获取环境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环境保护、治理评估、监测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浙江德清建设“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也是亚洲唯一的大型微波遥感基础实验科学装置,将填补我国各类物质与目标微波特性测量和科学数据积累方面的空白。未来,我们要继续在遥感理论和遥感技术上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做好蓝天、绿水、青山、净土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齐芳采访整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郝朝运代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一直从事作物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对生态环境保护很关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今后要带领团队一起,开展减肥减药、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本报记者 王佳采访整理)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灵玲代表: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近年来,按照绿色发展要求,中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食品安全、食物保障、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通过科技的大量注入,设施农业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端的全过程监控,从而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实现了“从种子到餐桌”的系统化、绿色化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本报记者 刘江伟、陈海波采访整理)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丽华代表:
 
扎实做好环境科研工作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对此,我们这些来自环境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感责任重大。比如,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必须研究好大气污染问题,做好大气污染源解析、大气污染分布等科研工作。再比如,在土壤污染管控方面,我们要着力解决污染地修护技术研制问题,为土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总之,要坚决按照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和要求,扎扎实实做好环境科研工作,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本报记者 陈海波、毕玉才采访整理)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戴新华代表:
 
为环境监管做技术支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作为保障国家量值准确可靠的计量,理应在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上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应切实解决好环境监测数据量值溯源的技术难题,为环境监管做好技术支撑。此外,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落实,如企业能耗监控、土壤和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监测等,均依赖于准确可靠的测量标准和方法,须发展相关计量标准和测量技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
 
(本报记者 陈海波采访整理)
 
云南白药集团党委委员、研发总监朱兆云代表:
 
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山美水美,还促进了旅游发展。事实证明,改善生态环境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是不矛盾的。我们要着力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摸索出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排头兵。
 
(本报记者 张勇采访整理)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代表:
 
全民参与助力生态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努力,需要全民参与。不仅政府要意识到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企业、老百姓也要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已经绘制,要把生态建设的思想和举措传达给每个人,共同朝着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丽图景奋进。
 
(本报记者 刘江伟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
南极两座火山“令人不安”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