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牛
长春应化所与浙江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合作建成3万吨/年生产线。
■本报记者 沈春蕾 通讯员 于洋
今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成立69周年,长春应化所几代人高擎“应用化学”的大旗,秉承“追求卓越,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顽强拼搏,开拓前进。
长春应化所副所长杨小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在不断为国家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要创新贡献的同时,也逐步把长春应化所建设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学所,成为我国化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实现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长春应化所跨越发展的五年,重大项目、人才团队、基地建设、国际合作、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杨小牛说。
长春应化所形成了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专项实验室为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平台,以外围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的新格局,构建起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的完整价值链条。
“十二五”时期,长春应化所聚焦先进材料与制造领域,形成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为主学科支撑,以高分子和稀土材料为发展主线,产出了以“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为核心的系列重大成果。
其中,基础研究方面,长春应化所提出了“剪切抑制解缠结”新概念,为非线性流变学理论建立提供了新视角;研发了快速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解决了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稳定性差的难题;发展了制备具有分子和细胞识别功能的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
产业化技术方面,长春应化所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万吨级CO2基聚合物生产线和我国第一条万吨级聚乳酸树脂生产线,领跑国内外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新发展;开拓出3万吨稀土异戊橡胶生产线,为发展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做出了标志性贡献;开发出纯度大于99.999%的核纯钍公斤级制备技术,代表国内最高水平;世界首创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交流LED照明技术,为我国照明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长春应化所成功研发了高端囊体复合材料并形成了50万平方米的年生产能力,成功应用于2012年我国首飞的平流层飞艇和2016年创造了驻空和动力飞行时间双世界纪录的平流层飞艇。
此外,长春应化所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连续3年获院地合作一等奖;SCI论文被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3名;培育中科院院士2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名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名、国家杰青5名。
在2014年“一三五”国际专家诊断评估中,长春应化所参评的三个领域方向均被评为国际一流水平。
深化改革调整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任务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跨越发展阶段。
杨小牛表示,在这个科技变革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长春应化所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明确研究所的使命定位: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化学和新材料的需求为导向,以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为抓手,坚持“三个面向”的有机统一,加强三大主学科的核心竞争优势,聚焦先进材料、生命与健康和资源生态环境等重点研究领域,强化独创独有的原始创新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创新贡献。
据杨小牛介绍,“十三五”时期,长春应化所将坚持“三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导向,进行科技布局调整。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长春应化所在先进材料领域的部署如下:先进材料设计、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分析仪器等6个研究方向。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长春应化所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部署环境友好材料、水处理与净化技术、绿色低碳化学过程与洁净分离工艺、生物质绿色高值化利用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我国加强民生建设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在生命与健康领域部署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生物医用材料等2个主要研究方向。
稀土交流LED产业化技术、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的产业化技术、10万吨级异戊二烯单体产业化技术等3个对国家全局和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与产品,将作为长春应化所“十三五”期间新的“三个重大突破”。
杨小牛说:“我们‘三个重大突破’的目标是实现规模产业化或掌握市场竞争前的产业化技术,产出系列下游产品,领跑我国在上述领域的新发展。”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抗污染分离膜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示范、能源存储与转化关键材料研发与集成示范、用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分子探针研发、高分子熔体结构及性能等5个方向为长春应化所“十三五”期间新的“重点培育方向”。
杨小牛解释道:“我们希望突破创新链上的关键技术,加速向产业化推进,力争形成新的重大突破,实现科技成果梯次接续,不断产出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整体看来,长春应化所“十三五”时期的“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既是“十二五”创新成果的延续,又是新方向、新内容、新突破的衍生,力争经过5年的集中攻关,产出对国家全局和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重大”标志性成果。
成果转化“再走一公里”
杨小牛指出:“‘十三五’时期,长春应化所将继续保持三大主学科的领跑优势,积极建议、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独创独有的原始创新工作,抢占科技制高点。”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态势,长春应化所结合区域发展需要,新增生物化工学科,结合研究所在秸秆利用、植物多糖、生物聚酯和纤维素转化等方向的研究基础,拟在“十三五”时期布局“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木质纤维素、糖类及多羟基化合物等生物基原料的转化途径和方法,探索从生物质到材料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模式,重点解决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以及带来的污染问题。
“十二五”时期,长春应化所已经实现产业化的聚乳酸树脂、二氧化碳基塑料、医用聚烯烃材料、异戊橡胶等项目,将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加强规模化生产扩大和推广。
为加强工程化技术集成能力,提高成果成熟度,推进成果转化“再走一公里”,从“十二五”时期开始,长春应化所在长春高新北区建设化工新材料孵化转化创新基地。杨小牛介绍:“我们已完成园区3.2万平方米工程建设,配套设施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构建了通用技术平台、专用技术平台、孵化大厦和科技服务中心等板块。”
目前,化工新材料孵化转化创新基地已入驻18个项目,其中,聚酰亚胺树脂、高端聚氨酯弹性体、高性能聚烯烃等近10个项目已完成中试;将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及稀土发光材料等孵化成果转让给中铝集团;将二氧化碳基农业地膜成果转让给香港博大集团。另外,聚乳酸自动化生产线、反渗透膜材料、交流LED发光器件等项目正在进行中试建设或准备入驻。
杨小牛认为:“该创新基地建设,已探索出符合化工新材料特点的成果孵化模式,形成示范效应,打开了创新成果梯次接续的发展局面。”
《中国科学报》 (2017-01-23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