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3 10:19:15
选择字号:
两栖爬行动物:它们也该被拯救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多数两栖爬行类动物体型较小,长得又其貌不扬,因此,它们很少能够成为人们眼里的明星物种。但在进化学上,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栖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体到陆地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群。

 

斑鳖从命名到最终确认这个物种有效,经历了一百多年,但现在全世界只剩下3只个体。

滇螈在上世纪50年代的滇池北部草海很常见,但自1979年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它们。

云南闭壳龟曾消失五十多年,当它奇迹般地又一次出现时,却被人捕捉非法贩卖。

什么是地球上最濒危的动物?你一定想不到,它来自一种爬行动物——斑鳖。斑鳖原产于太湖流域,从最开始命名到最终确认这个物种有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现在,全世界只剩下3只个体,两只在中国,一只在越南,而且,至今人工繁育斑鳖的努力均宣告失败。

其他的两栖爬行动物活得也没有多好。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濒危状况评估和研究发现,43.1%的两栖类和29.7%的爬行类物种生存受到威胁,位列所有脊椎动物的前两名。

最濒危的它们

多数两栖爬行类动物体型较小,长得又其貌不扬,因此,它们很少能够成为人们眼里的明星物种。但在进化学上,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栖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体到陆地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群。

4.08亿年前至3.62亿年前的泥盆纪,有一种鱼率先爬上了陆地,它们首先进化成了两栖动物,而后又变成了真正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类。爬行类中的一支进化成了哺乳动物,才有了今天的人类。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古代两栖爬行动物,人类还只是茫茫大海里的一条鱼。

但就是这样两类古老而又特殊的生物,却成为了目前国内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类群。

2013年,环保部启动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研究·爬行纲》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研究·两栖纲》项目。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和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承担研究任务。

去年,发表于《生物多样性》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两栖动物有约420种,世界排名第五;爬行动物约有470个种,世界排名第八。而43.1%的两栖类和29.7%的爬行类物种生存受到威胁,其中有灭绝风险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分别达176种和137种,两者都高于IUCN全球两栖爬行动物的平均水平。

“评估结果中,很多两栖爬行动物比大熊猫还稀有,甚至已经灭绝,却很少被人知道。”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工程师蔡波说。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滇螈。它在上世纪50年代的滇池北部草海很常见,后来滇池水质被重金属、有机物质等污染,湖区也被围湖造田,再加上滇池被放入许多当时被作为经济物种引入的外来入侵物种,滇螈丧失了繁殖、捕食和生存的环境。从1979年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它们。

还有早在上世纪初就被发现的云南闭壳龟,到了上世纪中叶,它再次出现,可此后50多年里一直销声匿迹,被IUCN认为已经灭绝。直到2010年,科学家在野外考察偶然发现了云南闭壳龟还有一个野生的小种群,由于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栖息地被破坏,遇上大旱溪流断流,云南闭壳龟再次消失。当它奇迹般地又一次出现,却被人捕捉非法贩卖。

最敏感的它们

从这些濒危物种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来自人类的干扰是它们生存的头号威胁。

对两栖动物的评估发现,共有312种受到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的影响, 其中176种为受威胁物种, 而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道路管网建设、水电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同样的,对爬行动物来而言,栖息地质量退化及生境破碎化、食用和药用、污染、宠物饲养、文化、休闲活动或实验材料采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除此之外,蔡波解释,由于两栖爬行动物特殊的生活史,其应对这些生存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其受威胁的风险。

他说,两栖动物受精卵没有卵壳,孵化后的蝌蚪用鳃呼吸,离不开水体环境。因此它们对水体环境的质量非常敏感,一旦水体遭受污染,受精卵就会死亡,污染物刺激细胞发育,还可能导致发育畸形。

两栖动物需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形成肺,才具备初步适应陆地环境陆地生活的特征。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完全,呼吸过程还需要借助皮肤去接触水中和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它们的皮肤具有很强的通透性,这就导致成体皮肤对环境也相当敏感。比如,正常人类的皮肤对柠檬汁不会产生感觉,而两栖动物则会疼得跳起来。对气候变化、污染物的刺激,它们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

从这个角度说,两栖动物是典型的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

另外,为了同时适应水体和陆地环境,两栖动物骨化不完全,骨骼结构不利于长途奔袭,因此迁徙能力很弱,遇到生境变化时几乎无法逃逸。

而爬行动物的内在因素,蔡波表示,除了活动区域同样比较狭窄,繁殖成活率本身较低,尤其是龟、鳖类。现存中国的两只斑鳖,尽管是一雌一雄,国内的科学家想尽办法让它们自然繁殖,经过几年的尝试,始终没能成功。去年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还是失败了。

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它们

斑鳖的未来不仅仅与两栖爬行动物的特性有关,更和人类能够为之付出的努力有关。“哺乳动物保育已经发展到进行人工克隆的阶段了,可爬行动物还处在人工授精的原始保育状态。”蔡波坦言,对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保育的支持非常缺乏。

研究团队指出,现行的国家保护网络对很多两栖动物的重点地区和位点都没能完全覆盖,即便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内,对两栖动物保护的重视也不足。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爬行类,有“活化石”之称,早在1988年就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与大熊猫同级。目前,广东、广西有以鳄蜥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但他提到,即便如此,也没能抵消它的濒危风险。因为新发现的野生种群所在区域无法被列为保护区,这与大熊猫所受的重视程度相差甚远。

同样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扬子鳄的保护比较成功,国家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繁殖研究中心,人工繁殖也取得了成功,有的放归野外,还成功繁育了下一代。但目前制约扬子鳄野生种群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严重不足。

蔡波认为,要有效展开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首先应该针对一些极危但又没有保护区覆盖的物种,如镇海棘螈和小腺蛙等开展紧急的迁地保护工作,实施人工繁育计划,并筹建自然保护区。如果在非保护区发现有濒危物种的繁殖栖息地时,应该实行保护小区制度,以避免因实施重大工程、城镇化建设等对濒危物种造成的威胁。已经纳入各种保护区体系的,应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完整的角度出发,对保护物种一视同仁。

“积极保护物种分布区域的原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各项工程建设、严控污染,在重大工程环境评估中加强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加大力度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蔡波建议,“此外,要禁止野生资源的商业利用,严格监管市场中的野生动物贸易,对两栖爬行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的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科学报》 (2017-01-13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