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1月9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刷屏。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这种自豪是有底气的。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去年曾刊文,专门讨论西方“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创新,“山寨”中国移动应用产品的现象。角色的悄然转换,背景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此次获奖的中微子物理、北斗导航、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都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创新”,正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靠制度革新解放生产力,也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积累,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门口。试想,如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石油和煤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或合成,电力传输不再存在损耗;如果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平均寿命猛增至120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而从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同这些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有不少“短板”。整体而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刻不容缓。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回看今年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经历,赵忠贤的团队一度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累了就在桌椅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都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科研条件已然大大改善,更需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为科学家撑腰,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去年“科技三会”的成功举行,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呼“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不负春天所赐,不误春天所期,共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