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和教育是延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所在,博士生培养也是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希望。每一起学术不端事件,都不是小问题,都不能放任自流,都要深究到底,深刻反思。
有媒体报道,东北大学一名博士生与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讲师相隔2个月发表的论文大面积雷同,根据初步调查情况显示,抄袭方应为东北大学博士生。
近年来国内博士生抄袭事件屡屡发生,学术界、媒体对此口诛笔伐,各涉事高校也基本根据相关规章制度,或开除学籍,或追究导师责任,问责和处理不可谓不严格。博士生抄袭事件频发,一方面是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折射出博士生培养的病灶。
首先,博士培养是否过于偏重社会化导向?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具有学历社会的倾向,学历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学历越高往往更加容易获得相对优渥的工作。这使得国人读博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很多人读博乃是为了获得通向更好工作的敲门砖,而不是为了成为专门的学术人才。于是,在读博这条路上,挤满了各路人士,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却不多。马克斯·韦伯之所以将学术生涯比作一场“鲁莽的赌博”,是因为当时德国的制度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筛选出对有志于学术的人:一个博士毕业后,先从大学的编外讲师做起,在未升为正教授之前,并无任何政府俸禄,仅仅依靠在学校开课获得学生的听课费度日,并且不知道这种清贫的日子要持续到多久。但也正是这个漫长且淘汰率极高的过程,考验着每个人对学术是否有足够的热爱和虔诚。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基本不会选择读博士,即便读了博士之后,也要考虑到后面的层层考验,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博士培养的学术化导向。
其次,博士考核机制是否加剧了功利化色彩?目前国内大学对博士毕业的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基本都有较为严格要求,比如人文社科类需要发表多少篇CSSCI期刊的论文,理工科类需要发表多少篇SCI论文,都有明确规定。很多博士生为了达到毕业要求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论文代写、发表中介机构大量存在便证明其中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学不仅将论文发表和博士学位捆绑,还与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捆绑,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手段来推动论文发表。因此,就会不时出现东北大学这位博士生的这种情况,要么为了达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铤而走险,要么因为功利熏心而试图赌一把。
再次,大学对学术道德自律和教育的重视够不够?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因此行动者道德感的养成也很重要。这些年我国出现的学术剽窃、学术腐败事件,不可否认有制度不完善、规范未健全等他律方面的原因,但问题更主要是出在学术人员的自律上,是学术道德底线的坍塌。而对学术道德的自律,不仅仅关乎学术人员的个人道德操守,更关乎大学的声誉,甚至关乎国家的声誉和社会风气。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如今国内大学除了对博士生论文发表进行各种激励之外,学术道德教育是否也尽力了?是否能让这些初入门的年轻人对学术精神和学术伦理有更多正确的认知?
学术、文化和教育是延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所在,博士生培养也是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希望。每一起学术不端事件,都不是小问题,都不能放任自流,深究到底,都要深刻反思。唯如此,我们的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才更有希望,我们的学术道德和大学精神才会更有尊严,我们的社会良知和伦理底线才更加牢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