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章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4 12:24:39
选择字号:
意大利地震凸显信息沟通挑战
科学家仍不能预测地震何时何地何强度

地震摧毁了意大利阿马特里切。图片来源:Gregorio Borgia

 

日前,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6.0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8月27日晚10时,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291人。除了救援和重建,这场地震还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放到了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面前:如何告诉公众下一场地震何时到来。

当地时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发生地震,震中位于佩鲁贾省诺尔恰,震源深度4.2公里。之后,震中地区发生超过200次余震,仅导致轻微损害。但该国重大灾害预报与防治全国委员会(CGR)近日发布公告称,更大震动仍可能发生。报告之后,意大利之前发生的数次地震,震后不就便紧接着发生了同样强度的地震。

于是,如何向已经紧张不安的公众传达此类风险,成为CGR科学家和民防部(DPC)政府官员的一道难题。实际上,2009年拉奎拉地震后,这一问题就被提上日程。拉奎拉位于诺尔恰以南仅40公里。

拉奎拉地震发生1年后,6名科学家和1位公务员被判犯有过失杀人罪。当时,参加CGR会议的专家曾就一系列连续数月影响拉奎拉市的中小型地震的潜在威胁进行评估预测,但专家认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6天后,拉奎拉地震发生,309人遇难。

这一裁决触发了国际谴责,还有一些科学家嘲笑意大利检察官不能接受地震学的有限预测能力。2014年,意大利最高法院宣判6名科学家无罪,但涉案的1名公务人员依然有罪。

但该案件收紧了CGR的相关规程,包括更清晰的职责划分:CGR科学家主要职责是分析存在问题的地震活动,而DPC官员则负责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并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但诺尔恰地震后,人们发现,这些规则似乎没有被遵循。

博洛尼亚大学地震学家Francesco Mulargia表示,在离开罗马举行的会议前,他和委员会的同事签署了一系列讨论备忘录。但当天晚些时候,DPC“明确告知”他们将备忘录的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且简单的文件,方便给公众。DPC“希望文件能精确,并且不会被误解。”他说,“我们并不喜欢为此负责任,但这总比他们最后给公众容易误解的东西好。”

最终发布的新闻稿称,历史记录和断层性状显示,最近的地震是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发生的“典型地震”。该地区复杂的地质和构造带形成了巨大地震风险。亚德里亚板块自东向西潜伏在亚平宁山脉下,形成了地应力,而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也在这里碰撞。地震学家曾预期这一地区附近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断裂。

新闻稿还指出,之前的地震活动并没有不寻常之处,未能表明大地震要到来。它还将之后发生的数百次余震也描述为该区域的“典型特征”。截至会议结束时,共发生了500余次地震,大部分震级低于4级。

但该委员会还指出,意大利中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地震,常伴随着强有力的余震。例如,1639年发生的地震,震中离本次地震震中非常近,主震后7~10天发生了强力余震;1703年,同一地区的两次7.0级地震之间仅间隔1个月。就如何缓解灾害危险,该委员会仅限于提出改善不牢固建筑弹性等一般意见。

Mulargia表示,提出针对地震风险的明确信息仍是挑战,目前科学家仍不能预测下一次地震是何时何地何强度。“在未来一周,大地震震中地区附近发生另一场大地震的几率‘有一定百分比’,但问题区域的范围难以准确界定。”

要传达此类定量信息,他说,可能只让区域外的居民感到安全,但事实也并非如此。另外,居民听到相关信息可能更恐慌,从而将自己置于更危险境地。Mulargia指出,DPC必须要发布一些信息,“但通知精确信息并非易事”。

另外,国家地质和火山研究所地质学家Andrea Tertulliani表示,拉奎拉审判带来的影响也十分复杂。之前,意大利专家时常会提供一些更具主观色彩的建议,并留下解释空间。而现在,研究人员更倾向于紧跟基于实验数据的报告。“我们不会再说将不会再发生另一场强地震,我们只会说不能排除任何可能。”他说。

罗马国家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主任Giulio Selvaggi则表示,支持公众抗议当局未能优先增强古建筑的抗震能力,并指出科学家已经绘制了完善、详细的地震风险图,但公共部门却没有采取足够的防御措施。

此外,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该委员会的新闻稿并未引发诸多反响。DPC的一位发言人称,新闻稿发给了“每个人”,包括所有主流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但关于此次委员会会议的报道很少。而且,大部分媒体选择不报道该会议结论的原因尚不明确。(张章)

更多阅读

《科学》相关文章(英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