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滨 张先睿摄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安薇 张安梅
实现协同创新顺利实施,关键之一是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首先要大气,站得高、看得远,不与协作伙伴争利益。
位于北京西直门附近的北京交通大学,此时正是绿树掩映、荷香沁人之际。然而在历史上,它曾遭危机、几经搬迁,却始终薪火相传。从建校时的“收回路权”“民族复兴”,到烽火年代的爱国进步运动,从建国初专家学者纷纷归国返校、献计出力,到在青藏铁路、重载运输、高铁建设等国家和行业、区域重大工程中屡建功勋。
9月10日,这座饱尝岁月风霜的百年名校将迎来她的120周年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心有感慨地说道:“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北交大将更加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在科研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科研与人才“双管齐下”
就在记者采访宁滨前不久,为了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家智库建设、国际产能合作、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依托的“‘一带一路’产业联盟研究院”刚刚在该校成立。
作为一项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随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在这一战略部署背后,如北交大这类行业特色高校有着哪些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担当呢?
对这一问题,宁滨表示,在“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中,中国高铁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实施战略的重要工具,行业特色院校正好切合了我国高铁“走出去”的需要。“北交大将继续深入发挥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培养过硬的人才队伍,并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做强自身。”
“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要担当起服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时代重任,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研究的优势,把基础研究提升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一带一路’战略的科研先行官。”据宁滨介绍,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始终密切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行科研合作,成立科学研究中心,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和咨询,尤其是加强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库建设,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同时,在宁滨看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种职能,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非常重大。
“这中间,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人才培养和培训。”宁滨说,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尽快启动多层次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工作,既有利于我国学者了解相关国家的国情,也有利于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对我国‘一带一路’理念的认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更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工作,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科技创新要“头顶蓝天,脚踏实地”
众所周知,除了人才培养之外,科技创新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作为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研创新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宁滨认为,高校科研创新既应当“头顶蓝天”,又要“脚踏实地”。一方面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研发;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对社会的科技创新供给和科技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那么,就高校本身而言,又该为科研创新提供哪些条件呢?
宁滨表示,高校首先要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积极贯彻国家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调整高校内部各类相关的管理制度,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探索和劳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决策和经费支配空间,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内在积极性。
同时,高校也要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中寻找和凝练创新方向,通过转化反哺和激励创新研究,更好地承担科技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责任。
第三,高校也要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充分重视尖端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重视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的科技团队建设,并培育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科技创新的集团优势和技术、学术高地。
此外,高校还要强化“协同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校内外协同创新。对内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对外联合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各类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
大学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并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协同创新作为目前高校的共识,各校都在积极开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又该如何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在宁滨看来,高校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着眼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协助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协同创新按既定的路线图推进,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高校应学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创新的顺利实施。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因此,实现协同创新顺利实施,关键之一是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首先要大气,站得高、看得远,不与协作伙伴争利益。”宁滨补充,其他创新主体能做的事大学不去做,大学要做其他创新主体不能做的事。实际上,只要协同创新的目标实现了,各方都是赢家、都能获得最大利益。
除此之外,宁滨指出,知识产权、中试成果、最终产品等的利益分割也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学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树立开放的心态,耐心说服各方,使之愿意承担风险和预见到成功带来的收益,并促进各方形成一个有效的协同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在协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应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勇于放弃一些利益,同参与协同创新的其他单位和部门确认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在协同创新中受益。”宁滨说。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精神的家园
今年适逢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凭借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的精神,北交大一次次于危难中重生、于激流中奋进,办学薪火代代相传、弦歌不辍。而在宁滨看来,北交大之所以如此,倚重的就是一颗强健的精神内核。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一座文化的圣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那些深深植根于师生校友心中的交大传统和文化,已经凝练升华为学校独有的精神特质。”宁滨说。
他表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交大精神的核心,“严谨治学、知行合一”是交大精神的精髓,“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是交大精神的品格。“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还是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交大人既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知难而进、锐意创新,开启了百年老校争创一流的新征程。”
据介绍,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培养建设中,北交大合作办学与走出去办学并重,已经在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结构,开展交通行业管理涉外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宁滨表示,面向未来,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将继续紧密联系信息、交通和物流行业,持续、系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在服务“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方面,在信息安全、现代物流、轨道交通等领域,针对关键技术,开展理论及应用研究,并积极进行成果的产业化,迅速应用于工程实际,为我国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国产化,继续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发挥有深厚特色研究基础的优势,瞄准行业关键技术问题,由点到面,由“比肩国际”到“引领发展”,对国家相关战略的实现提供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服务。
《中国科学报》 (2016-08-11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