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张平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11 8:57:03
选择字号:
编译 “创新源代码”的有趣课堂

 

■本报记者 韩琨 通讯员 张平媛

“为什么华人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们智商不够吗?但外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东亚人的智商高于欧洲人,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人缺少总结,缺少对发明的保护”“中西方教育理念不同,西方注重探索,而我们注重传承……”

看似毫无边界的问题,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趣味横生的小故事……让寓教于乐的元素遍布大连理工大学“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的课堂。这门课由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主讲,曾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开课多年经久不衰,尤其受到有志于创新创业学子的喜爱。

课堂,开启创新之路

清晨的阳光洒在创新学院的每一个角落,树荫也投下点点斑驳。《中国科学报》记者刚刚走进创新学院,就能够听到学生在研究室里讨论问题的声音,而墙上挂满了所有勤于创新的人,爱因斯坦、霍金、张衡……让人感到勃勃的生机与创新的无国界。

当记者问到创新课程的意义时,冯林严肃地说:“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即使动手也只是按照教科书的步骤或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出现了一种只做不思考的状况。而我们开创的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会提问题、会思考,按照创新方法去做事,少走弯路,真正能够活学活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改变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创新。”

“在课堂上,我们摒除了单纯的授课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然后设计出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知识根基的基础上做到自主的创新。”讲起学生的课堂活动内容,冯林兴致勃勃地说,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强调的“做中学”,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实验性学习再到综合性学习最后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就学生们的感受而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惊喜和创意。

“很有创新性、很有趣的课,还有很有学问的老师,我每次上课都充满了渴望。”“老师能将创新的课讲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我最喜欢的课。”

……

这些都是学生们的听课感受。

“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是工匠”

创新是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习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呢?

“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是工匠。”冯林这样说道,“我们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补充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不错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兴趣融入到学习当中,做到快乐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我们还拥有开放的实验室,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

由此,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把想法变为现实的道路——“在实践中学会创新,把创新融入到实践中”——在这样的考验中,学生学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把学生从僵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找到更为多彩的世界。

“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种能力以后,就会在日常生活的潜意识中用上创新的方法。而且这对本专业的学习也是有益的。”冯林说,当创新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与个人思维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时,生活便处处是创新的地方,时时是创新的一种习惯,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可以创新的人。

“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寻求知识”

据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并且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那么,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路上,创新教育还存在多大的差距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冯林首先回顾了学校的创新教育历史。“大工是全国第一个成立教育实践中心的学校,创新教育开展得很早,在国内也拥有很好的声誉。我们首先做到了把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内教学主渠道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是相比国外的很多高校我们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冯林说起了他在美国交流访问时看到的情况。他在美国交流时到访了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些学校的见闻给予了他很大的触动。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外国教师做得比较多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知识。让学生的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寻求知识。学生研究与实验的问题也比国内深得多,这也是在教师鼓励下的结果。因此,他们学生的研究成果有些甚至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他说,反观我们,国内高校虽然教学理念比较靠近世界一流大学,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比如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这导致了学生在思维与动手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与海外高校相比也会小很多,看问题的深度也就相对不够了。

有差距,正是继续努力的空间,而在展望未来创新创业前景时,冯林也充满信心,“我们在不停地探究教学模式创新,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验的环境,以赶追国外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起步时间不占优,但是我们追赶的脚步在愈来愈快,严谨不放松的态度推动着我们向目标越走越近。”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8-11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