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8 8:10:12
选择字号:
沈捷:把诗意带进课堂

 沈捷

■本报记者 韩琨

书院、茶楼、咖啡馆、山寺禅房……都是听起来有些诗意的场所。

再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南京老门东的茶文化体验馆天放楼里喝着茶,听着昆曲,读着书,一群师生围坐在茶楼客厅的一张长桌旁,仔细聆听主讲同学的发言,并不时地参与讨论。

这样听起来堪称理想且有情调的学术氛围可不是什么摆拍,而是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内容则变成了读书分享会。组织这场读书会的正是南理工学子口中的文艺教师——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教师沈捷。

把课堂搬到校外

沈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她负责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传播学经典著作选读》两门课的教学。一般来说,这样偏理论的课程很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对读书的参与度,沈捷想到了轮流分享读书的方式。凑巧的是,她有一些师友的机缘能够借到适合读书的校外场所。

于是,经过申请,在教务人员的协调下,经过学校研究生院同意,这两门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被允许放在校外,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这才有了几次给同学们带来新鲜体验的读书会教学。

南京理工大学传播学一年级研究生稽苏婷正是这些特别课堂上的一员,她对于五次课堂都记得一清二楚。“一共是五次分为上、下两学期,上学期是传播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在外面上过两次课,第一次在行知咖啡馆,第二次是在灵谷寺的灵谷山房;下学期是传播学经典著作选读,三次在外面:有两次是在群学书院的永慕庐,一次是在老门东的天放楼。”

稽苏婷表示,在外面上课的体验很新鲜,也让他们成为了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不像课堂上那样沉闷,大家会不时参与讨论,氛围更轻松”。

令她记忆尤为深刻的是第一次课外读书。那天,沈捷安排大家阅读讨论的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海燕的专著《记忆的政治》。值得一提的是,沈捷特地邀请了周海燕本人参加,与学生们分享写作的过程。在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中,学生们逐渐学到了一些做学问,搞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也加深了对书籍的理解。

而永慕庐的两次课堂则稍微艰难一点——除了照例的联系、预约等琐事外,沈捷还要带领学生爬山,不仅有读书交流这样的脑力活,还有上上下下的户外运动。结束后,沈捷还请各位学生吃了一碗素面。

春天在紫金山里边赏花边读书;夏天在古风的茶馆边喝茶边读书;秋天在摩天大楼里的咖啡馆边喝咖啡边读书;冬天在灵谷寺旁的面馆里边看雪边读书。这一年里,虽然校外读书会只举办了五次,但却领略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读书乐景。

学生心中的文艺女老师

“说真的,我只是一个爱分享的普通人,要说文艺,我身边有太多比我更加文艺的朋友。”说起学生们爱用“文艺”来形容自己,沈捷连忙向记者解释。

尽管说自己并不文艺,但在学生眼中,沈捷绝对是认真教学同时又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老师。

课程开始前,沈捷为学生整理出一份书单。书单里的书目不仅仅包含如《媒介事件》《人人时代》等传播学经典著作,还包括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著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精读其中一本。而这些书都是经过她亲自阅读并精选出来的。读书会上,在学生分享与交流后,沈捷会再作总结。

稽苏婷说:“每节课我喜欢的就是老师最后的总结和点评。她很擅长用举例子的方式给我们讲一个比较晦涩的理论。”

能够把严肃的理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背后是沈捷的接地气,与学生零距离。比如,翻开沈捷的朋友圈,会发现她经常分享最新、最热的韩剧,也会就此和学生们热烈讨论。最近在美国游玩的她每天都会分享游记,前段时间开设《精致南京》的专栏,她写了足足十篇。

“这可能与我此前做过10年的教育记者有关吧,我喜欢写写文章,记录生活。”沈捷笑道。这些教学之外写的小文章有着不错的阅读量,不少学生也会根据沈捷的介绍在课余进一步探索南京。

稽苏婷告诉记者,当自己在朋友圈分享了沈捷介绍南京经典的文章之后,就有朋友主动留言相约探访。而沈捷分享的一条适合散步健身的绿道,学生们看了之后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去走一走。

“我们私下都开玩笑说,老师要是做微商肯定能赚很多钱,因为她很善于推销。”稽苏婷笑道。

《中国科学报》 (2016-07-28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