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重点推荐中药材这张新名片,冲击了社会对定西市只种马铃薯的思维。如今,定西市又有了新的标签。
7月17日,由定西市政府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定西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加快草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定西市召开。科学网记者从会上获悉,定西市将立足资源优势和国家发展草牧业的利好政策,把定西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草产业基地,并将其打造为中国西部草都。
“抓住机遇,加强交流,借鉴新理念,切实推动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格局由马铃薯、中医药‘两轮驱动’向马铃薯、中医药、草牧业‘三足鼎立’转变。”定西市委副书记郑红伟在会上表示。
顺应形势:有后发优势
“这里不是盛产马铃薯吗?”看到记者的朋友圈,有位好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定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没有错,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也适宜牧草种植。
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的定西市,年降水量350~60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国内外实践证明,要提高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必须通过发展人工草地、建立农牧业结合的农作制度来实现。
定西市副市长张懿笃向科学网记者介绍,2000年以来,定西市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人工种草面积迅速扩大,草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定西市境内种植的牧草品种丰富,拥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甘肃红豆草、陇中苜蓿等传统特色知名草种。
截止到2015年,定西市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00万亩,种植燕麦、甜高粱等一年生牧草20万亩,种植青饲玉米50万亩,年产饲草总量达到700万吨。牛存栏量达到40万头,羊存栏量300万只。
与此同时,以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祥牧草)为代表的集牧草种子生产培育、优质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和科研为一体的企业正在崛起。该公司总经理王剑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公司先后与新希望集团、伊利集团等大型牧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
就整个甘肃省而言,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看来,甘肃在牧草种植、调制、运输等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了解,目前我国草产业基本形成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加工优势区。从调制高品质牧草产品来看,西北地区降水和气候最适宜调制优质牧草;从产品开发经济性来看,新疆地区存在运输距离远的困难;从形成大产业来看,青海、宁夏和陕西发展牧草种植面积有限,很难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
而“定西发展草畜产业具有极强的资源和后发优势,若下决心打造,可围绕黄土高原、雨养地区发展草畜产业做足文章,在国际草畜产业界占一席之地。”杨富裕说。
配套应用:技术要跟进
记者了解到,目前,定西市有意将草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其坚持的“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带草”思路,引发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牧草种植如何布局、面积多大,才能适合其标准化、高端化的发展?又如何推动规模化养殖转型升级?“需要强化科技的支撑。”张懿笃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南志标看来,在发展草牧业、建设草都过程中更需要把“热情与科学结合起来”,科学设计牧草种植品种,科学论证适宜的牧草种植规模和相应的畜牧养殖规模,利用当地优势草种发展特色牧草产业。
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部分与会人员参观了民祥牧草、安定区西巩驿镇罗川村千亩全株玉米订单种植示范点、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村退耕还林(草)示范点和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地。
其中,民祥牧草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等专家的肯定。据了解,该公司在宁远分公司建设750平方米的裹包青贮饲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中国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
目前,该公司制定并颁布了裹包青贮饲草的地方标准和8项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2015年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如果想打造中国西部草都,只有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联盟进行技术创新,包括产业核心问题创新、产品创新、思路创新和机制创新。”卢欣石告诉记者,要以技术为支撑,生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牧草,进而做强做大定西品牌。
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冯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实现草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功能化和高端化,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机械配套、加工环节等方面均要技术跟进。”
冯强进一步分析到,一方面要将成熟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到各个环节,更要将一些高新技术应用到草牧业开发的各个环节,只有用足技术,草牧业开发才能实现高标准、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秦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