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认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近年来,我国雪灾、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或许可以用生物监测来预警。近日,环保部首次启用了蝴蝶监测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有着“蝴蝶教授”之称的李朝晖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指出,蝴蝶群类已经在地理分布范围、生活史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
技术符合国际标准
环保部这次启动的首次全国蝴蝶监测,覆盖国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之所以选择蝴蝶作为监测对象,是因为蝴蝶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超过鸟类和其它昆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此前已经有欧洲、北美的相关国家采用蝴蝶监测的方式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
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随着国内城市化现象的不断扩大,自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蝴蝶是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某种蝴蝶对应某种植物,一旦某种植物消失,则以此为食的蝴蝶也会消失不见;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蝴蝶是变温动物,不能调节自身体温,所以对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李朝晖说,环保部之前采用鸟类、两栖动物进行监测,现在时机和条件成熟,蝴蝶就能派上用场了,这一技术完全符合目前国际通用准则。
“我们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在国内启用蝴蝶监测。”李朝晖表示。
或能预警极端天气
据有关学者介绍,蝴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气候要素间的稳定关系,为其生命发展、进化、生存和繁衍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分析蝶类种群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动态、趋势等,监测和预警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层面上科学地反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作用。由于近年我国雪灾、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因此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或许可以用生物监测来预警。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专家指出,我国一直缺少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数据,现有生态监测体系也多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监测,野生动物监测也多被边缘化。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可能有滞后效应,只有建立包括动植物学在内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站点,或在现有的监测站点中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才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
因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对野生动植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提早调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
市民也可全程参与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就将蝴蝶作为一种环境变化及优劣的指示动物,对蝴蝶进行长期系统检测起源于英国,开始于1976年。首个具有统一标准、大规模的监测计划是英国蝴蝶监测计划,其旨在通过长期监测蝴蝶的种类与数量来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目前,已有众多的蝴蝶监测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均有大范围的蝴蝶监测项目正在实施。
如今,李朝晖教授正在筹建“江苏蝴蝶监测网”,并与环保部对接。网站除了介绍蝴蝶、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外,还会提供给市民参与环保的新途径。例如:市民可以自己设计路线,定期观察其间蝴蝶的变化并上传到网站。“日积月累,我们的监测会越来越细化,得出的环境变化结论也会更加精确。”李朝晖说。
几十年来,我国在蝴蝶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多是在分类学方面,蝴蝶多样性及生态学方面研究较少,更缺乏长期的蝴蝶监测工作。同时,有关蝴蝶种类组成、分布与种群动态的监测工作也是刚刚起步。尽管陕西和江苏省分别在秦岭地区和南京地区开展蝴蝶监测工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蝴蝶监测网络,整个监测处于分散和不规范的初级阶段,未形成可直接应用于蝴蝶监测的完整和成熟的技术体系。(原标题:蝴蝶身虽小 实则作用大 我国首次启用蝴蝶监测环境(事件新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