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4 9:12:47
选择字号:
以匠人之心写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路甬祥等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2016年陆续出版

■本报记者 张文静

漆艺、陶瓷、造纸、印刷、丝绸、酿造、甲胄、墨砚……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却未曾有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工艺的著述问世。不少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被现代工艺所替代,有的虽然延续至今,却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整理,如再不进行抢救,前景堪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一项浩大的调查、研究、记录中国传统工艺的工程开始启动。20年后的今天,这项工程的成果、凝聚了400多位参与者心血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最终出版完成,共计20卷20册。

20年20卷20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华觉明家中书柜的显要位置,有一整套书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年过八旬的华觉明喜欢时常将它们拿出来翻翻看看,虽然这些书因为装帧精美、图片繁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对于华觉明来说,这是他和他的合作者近30年苦心孤诣的结果,尤为珍贵。

“说到这套书的编纂,还要从1987年说起。”作为本套丛书常务副主编的华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那一年,华觉明等人承担了当时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文物局的一个软科学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走访了费孝通、王世襄等知名学者,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保护开发实施方案》,并于1988年底上报。但后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为联合全国有志于研究、保护传统工艺的专家学者继续推进这项工作,1995年,华觉明与祝大震、谭德睿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并多次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呼吁,王世襄、袁翰青等学者也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但没有得到答复。

在这种情况下,华觉明等人提出了要编纂一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想法。

“从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倡导来看,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价值,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之举,迟早是会提上日程的。”华觉明说,“尽管国家尚未立法和启动这项保护工作,但我们可以先把传统工艺调查研究的既有成果编纂成书,为日后的保护、传承、发展、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编纂这套书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少出版社都因各种原因婉拒了他们。1996年,正在华觉明一筹莫展之际,大象出版社社长周常林提出要支持《全集》出版。华觉明等人很受鼓舞,他们随即向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汇报。在路甬祥亲自主持下,1996年秋天,《全集》编纂工作会召开,路甬祥亲任主编,《漆艺》《陶瓷》等卷的编纂工作随即启动。

到了1999年春天,《全集》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是当时新闻出版总署的“九五”重点书目,经费迅速到位,编纂工作全面展开。

此后从2004年到2008年,《漆艺》《陶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金属工艺》《丝绸织染》《民间手工艺》《文物修复和辨伪》《造纸与印刷》《酿造》和《历代工艺名家》等14卷13册先后出版。

“那时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铺开,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约四分之一的体量。社会各界迫切希望了解它的内涵和价值,《全集》的部分内容为有关工艺申报省级、国家级名录提供了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依据。”华觉明说道。

早在《全集》立项之初,路甬祥就曾说过:“《全集》名全而实不全,但我们要努力做得全一点。”2008年,《全集》第二辑的编纂工作启动,此后陆续出版了《甲胄复原》《农畜矿产品加工》《陶瓷(续)》《锻铜与银饰工艺》《造纸(续)、制笔》《制墨、制砚》等册。直至2016年,历时20年、共计20卷20册、涵盖1200多万字、1.4万余幅图片的《全集》终于出版完成。

400人倾其全力

如此浩大的工程,20年编纂费用合计180万元,这让华觉明一直感慨良多。“这些经费大部分给了考察、研究、写作的第一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礼品,没有住高级宾馆,没有请客吃饭,没有公费旅游。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艺人共340余人,责任编辑、美编、校对60余人,要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真是以匠人之心在做这套书。”华觉明感叹道。

比如,为了撰写《锻铜与银饰工艺》一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绪祥走遍了全国各地,包括新疆、西藏、海南等,寻找到了几百位传承人,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他对中国金属工艺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金属工艺进行了梳理,包括西藏的藏族金属工艺、贵州的苗族金属工艺、云南的白族金属工艺、新疆的维吾尔族金属工艺以及汉族的金属工艺等。在书中,唐绪祥不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作品,详细叙述其工艺特点,展示制作的工艺流程,还结合当地的社会背景,对金属文化的发展进行概述。

还有写作《丝绸织染》的丝绸专家钱小萍,用近70万字、700余幅彩图和黑白线图,梳理了中国丝绸科技演变和发展的5000多年历程,从传统的栽桑、养蚕到取丝、制线、纹制、织造、印染以及刺绣、抽纱等,从制作工艺到技术奥秘,从织物规格、结构、花色品种到印染技术配方等,都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记载。其中,大部分织物组织图,尤其是上机工艺图均是此书首次绘制,填补了以往文献的空缺。

“这些书不仅是《全集》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各自所在领域的经典之作。”华觉明说。

《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的补编和续编

2006年,《全集》首批7卷获得了当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优秀出版物大奖。评审委员会给出评价称:“此项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维护中国的文化命脉和保持民族精神特质作出了贡献,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工艺技术在中国古代是不受重视的。”华觉明解释说,“从先秦到清末,三千年间比较系统地论述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两本书,其余散见于正史、野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片言只语。有些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工艺,比如铸铁柔化术,从未见到著录,应用广泛的失蜡法和金属型铸造只是到宋代和清末才有记载。”

据考证,《考工记》原本是齐国的官书。“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当时一些非常重要的民间工艺,如谷物加工、酿造、金属采冶、编织扎制,就没有收录该书中。《天工开物》很重视与民生有关的工艺,但没有收录开门七件事中的酱、醋、茶,也没有营造、印刷、刺绣、剪纸、编织扎制。”华觉明表示,这两本书是公认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时代所限,《考工记》对工艺、技法语焉不详,《天工开物》工艺技术的描述虽翔实得多,但难免也有误刊、谬误、附会之处。而此次出版完成的《全集》著于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是由300多位专家、学者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进行现场考察、分析论证和编集记述的集体成果。“《考工记》记载了6类30种工艺,《天工开物》有6大类115种工艺,《全集》涵盖传统工艺全部14大类,记载的工艺近600种。在一定程度上,《全集》也许可以认作是《考工记》和《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和续编。”华觉明说。

对于华觉明等人的工作,也有人提出疑问:“现在,很多传统工艺不是已经过时了吗?为何还要花费如此大的气力来记录?”对此,华觉明表示,有些工业技术确实已经更新换代了,比如炼铁技艺,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自动化了。“汽车每年会有新车型,最初的模型即使可以用电脑设计,但也得用手工来制作。到现在,最好的礼服、钟表也都是手工的。手艺有其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对手艺的爱好,有参加手艺活动的冲动,现在不是还有好多人做陶艺、编织吗?传统工艺是很难被完全取代的,更何况其中还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呢?”

对于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丛书,华觉明也坦言,它同样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包括名全而实不全,重在工艺技法的记述,对经济、人文与工艺的互动失之过简等。”华觉明说道,“路甬祥院长曾说,《全集》作为大部头的文献性著作,一二十年内恐怕不会重编了。但可以效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过若干年修订再版,使之更为完善。我们寄希望于来者。”

《中国科学报》 (2016-06-2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