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30 10:38:18
选择字号:
众创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本报记者 王晨绯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这已经成为共识。2015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官方语言的第一年。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在这种浪潮下,2016年成为全社会拥抱创新的时刻。

众创时代到来了

众创时代的创新是“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创新范式。自下而上的创新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替代自上而下的创新的思想。

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提出:“虽然我们并不期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医治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对我们过去有关创新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是极其有价值的。”

毫无疑问,众创时代让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曾经高不可攀的创新创业门槛也在不断降低,网络连接、开放、共享的精髓也在互联网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人因此都能参与创业创新。

众创时代的创新主要有哪些特征呢?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产业战略合作部中国区总监、众创空间加速器中国区负责人李德胜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从地域上面来看,我觉得比以往的创新覆盖到更广的地域。我们曾经看过一些数据,在过去几年很多创新,可能70%以上创新的成果和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第二个我们看行业方面,更多的可能集中在跟IT企业相关的、跟通信企业相关的企业。第三个在人员方面,我们提出做开发、做创新的时候,绝大部分指计算机的、通信的或者是理工科的从业人员,现在我们讲创客,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是创客。最后是形式方面,原来的创新可能是各个领域、各个专业里的创新,现在我们谈到众创,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逐一描述。

冷静看待创新热

面对如今的创新潮流,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究员王守岩有着冷静的思考:“中国目前的知识创新似乎没有产出重大成果,有一部分人认为投钱做学术是浪费。但理论知识的创新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这是创新最精华的部分,风险最高。技术处在中间部分,而产品在其下游。”

王守岩是从事医学生物工程开发应用的专家,他在工作中有种深刻的体会:“工程师虽然是做技术和产品的,但对科学思维和素养能力的要求其实很高。在中国,往往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跟不上。工程师具备科学素养,产品才有原始创新性。”

其实,创新应该包括知识、技术、管理和文化方面的创新。知识的新发现是很重要的,如何合理地应用这些新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创造的知识应当为技术发明服务。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应当得到支持。我们应当为科技创新营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营造尽可能好的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如果这些无法实现,我们就很难鼓励真正有效的创新,也很难将创新的成果付诸于应用。如果没有管理知识的创新,最新的技术很可能无助于生产率的提高,也很可能无法用于规模化的生产。

从中科院辞职加入创业大潮的陈孝良认为创新和创业其实是两码事。从陈孝良的经历来看,万众创新似乎打破了传统的学院式研究价值取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离开了习惯于、陶醉于原有的风险低、安逸的学院式研究风格,避免了把所谓尊重科学家的学术自由或者是支持科学家的兴趣泛化了,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将目光聚焦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

“现在大资金都布局差不多了,小资金没耐性反而会害了出来的科研人员。知识创新和企业创新是不一样的,知识创新必然在国立科研机构,改革不是给大家新的紧箍咒,而应该给与知识创新更多自由,不能太急功近利。”创业后他感受颇多。

创新还需创造价值

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科技创新最忌讳急功近利,一个理论的突破,构成社会价值贡献,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多。

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必须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开展深入的战略研究,不断凝练创新目标,致力于科技创新价值的社会实现,将科技不断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支持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动力。而企业创新,一方面要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必须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在资源配置上要有倾斜,要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投入,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提升创新技能。

因此,虽然当前的众创时代热火朝天,除了呼唤的个体的“微创新”外,国家仍旧迫切需要能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的创新,为大幅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普惠发展、和谐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基础、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百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给“创新”下过一个定义,至今依然普适:“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涵盖的内容很广: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和组织制度。这个宽泛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创新之无所不在。

套用一句名言,不管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还是自下而上的创新,只要是创造价值的创新就是好创新。

《中国科学报》 (2016-05-30 第5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