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武
日前,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中关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这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业在中关村集聚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出席会议并共同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揭牌。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等领导出席会议。
瞄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刘印春在会上表示,坚持和强化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上,更加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整个进程中,知识产权将起到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北京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首善之区,努力为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刘印春说,中关村将以此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跟踪了解和监管服务,不断创新监管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加注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的创新,推动自身和行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服务业已成为产业主体,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识。”甘绍宁在讲话中说。
据悉,北京中关村作为首批设立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三年建设成效显著,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就是对中关村集聚区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甘绍宁希望中关村紧贴经济产业发展新趋势,实现“三个跨越”。一是要实现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二是要从要素集中、机构集聚的产业基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三是要从前期探索、自我发展向肩负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使命跨越。
七大举措推进集聚区建设
按照中关村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未来三年,中关村将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先行先试工作、进一步加强集聚区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支持集聚区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服务、促进京津冀知识产权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和加快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国际化进程等七大举措推进集聚区建设。
郭洪介绍,中关村将力争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供应商;培育一批“互联网+”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形成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标准;知识产权服务业对移动互联网、前沿信息、生态环境、现代交通等中关村重点发展产业的服务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共有专利代理机构223家,占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数量的60.1%,在全国占比17.8%;共有执业专利代理人3166名,占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62.9%,占全国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25.1%,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此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除专利代理服务外,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或细分领域专利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预警分析、建设专利数据库等高端化、多元化服务。
加速传统知识产权服务业升级
会上还展示了一批中关村互联网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平台,包括“打造知识产权信息统一入口”的IPRDAILY、“随时随地查阅全球智慧”的合享新创App、“在线创新创意保护平台”创意宝、“一站式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快法务等。
据悉,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的深度融合,中关村正在加速传统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生态,依托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的策源地。以互联网为支撑,以开放式、综合化、高效率服务为特点的知识产权服务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新亮点。
近年来,中关村集聚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二维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模式;通过建设服务业联盟、设立运营基金、建设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一条街等举措打造了集聚区建设的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6-05-10 第8版 首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