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一种奇特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在我国西南腹地被发现。经检验,这种动物生活于2亿4千万年以前的三叠纪中期,其特殊之处在于异常怪异的头骨结构。研究显示,该物种的上颌垂直生长,因此看起来吻部呈钩状,且纵向分叉,口腔中遍布细密的栅栏状牙齿,是海洋爬行动物中罕见的滤食性类群,被命名为“奇异滤齿龙”。新物种一经发表,国际古生物学界一片哗然,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千奇百怪的复原图。
但由于上述发现的化石形态不太好,复原形象不尽科学,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研团队一直在当地继续寻找化石,终于在去年找到了形态更好、保存完好的“奇异滤齿龙”另一个体的头骨化石。经过长时间的化石修理,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变形和扰动的头骨从围岩中暴露出来。据团队负责人李淳研究员介绍,和当年的预期基本一致,新标本显示动物的吻部并非竖直生长,而是夸张地横宽。口腔中的牙齿一共有3种类型,分别用于啃食和过滤藻类,是植食性海洋爬行动物的最早记录。“这种结构令人震惊,头骨吻端的夸张变化见于某些史前两栖类以及现代的双髻鲨,尽管情形并不完全相同。现在我们首次在爬行动物中观察到这种罕见现象,大家私下里叫它‘锤子头’”。
“奇异滤齿龙”新化石的发现不仅让科学家看到一种相貌怪异、行为奇特的史前“海怪”,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中生代早期海洋爬行动物的适应辐射似乎远超乎此前的认识。“人们通常认为海洋爬行动物起源于三叠纪早期,可是越来越多的新发现让我产生一种感觉,也许应该到二叠纪的石头中去碰碰运气了。”李淳说。
图片提供/中科院古脊椎所
(原标题丨中科院复原锥子头海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