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6 9:01:39
选择字号:
直击手术现场
3D腹腔镜:为结直肠癌手术打开新世界

 

■本报记者 李瑜 张思玮

周海涛医生(左二)和助手正在为患者做3D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李瑜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强劲杀手。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结直肠癌病患数约为136万人,其中,约有7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中国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大国。在我国城市地区,结直肠癌是发病率第三高的恶性肿瘤。而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由于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结肠癌的发病率更高。以上海为例,结直肠癌发病率已经超过肝癌,仅次于头号杀手肺癌。

对于如何降服这样一个病魔,医学工作者已经苦苦求索了多年。如今,在3D腹腔镜技术下,一道通往结直肠癌治疗的新世界之门正在开启。

挽救生命的新战场

时间才刚过8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手术室外便出现了焦急等待的身影,对于他们而言,亲人的命运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手术室内,一位患者静静躺在手术台上。这是一个24岁的小伙子,身患直肠癌多年。此时,他进入了麻醉后的深度昏迷状态,只有监测仪器的滴滴声传递着生命存在的体征。几位年轻医生在一旁紧张有序地为手术作着最后的准备,一场生命保卫战即将打响。

“开始吧。”和往常一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副主任医师周海涛走进手术室,用平静的语气对几位助手下达了一道简单而有分量的命令。

与想象中的手术方式有所不同,这里没有摆放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术器具,甚至,连几位医生的装束也有些特别:一副3D眼镜,一个电视屏幕。给人的感觉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说起来,今天手术室内上演的的确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术前,周海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患者的肿瘤位置在靠近肛门的超低位区域,而且之前经过长时间的放疗,“对于结直肠手术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大工程了”。

然而,这样一台手术,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配的大场面:开膛破肚、鲜血淋漓……医生只是在患者身上开了几个1厘米左右的小口子,将腹腔镜和相应手术器具下到患者体内,手术就算是开始了。用内行人的话说,这样的手术是微创中的微创。

电视画面中,患者腹腔内的环境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蟹钳形状的超声刀在迷宫般的体腔内灵活地游走。奇怪的是,超声刀所到之处,并没有出现预想中“血腥”的场面,即便是遇到出血时,只要将超声刀贴在出血处震动一下,血就立刻止住了。

“这里是输尿管,这条神经是控制男性射精的,这条神经是控制阴茎勃起的,分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手术过程中,周海涛总是不厌其烦地为身旁的助手讲着解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周海涛觉得这样的“唠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结直肠癌手术基本都是在这些神经组织附近操作,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带来其他麻烦,影响他术后的生活质量。”

“手术很成功,没有造成额外损伤。”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身上的肿瘤终于被成功摘除,眼下,周海涛正在为患者做着最后的伤口缝合。“手术做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医生个人的医术,也和好的医疗设备息息相关。”

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周海涛口中的好设备,便是3D腹腔镜。尽管该设备仅仅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引进一年多,但是,它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却让有十几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周海涛赞叹不已。

“3D有立体感,手术操作起来比2D的更简单一些。”周海涛一边将筷子伸向饭盒,一边为记者举例:如果让我们闭上一只眼睛夹东西,可能就不会特别准确。在腹腔里也是一样,2D情况下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跟用一只眼睛去夹东西一样,距离感很差,只能通过触觉和屏幕上目标物的投影大小来判断距离,手术操作的精确度会降低。

导致的结果是,在2D环境下,对于一些重要的神经组织和血管而言,医生很难判断它们与某个组织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从而造成意外损伤。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输尿管损伤。”周海涛介绍说,在3D环境下,输尿管与血管的位置和距离,医生是可以感知的,下刀的时候就会非常注意。但是,在2D图像上,医生看到的血管和输尿管是在一起的,没有3D那种直观的立体感,只能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

“十几年前,在传统2D腹腔镜的医疗条件下,有的患者尽管成功摘除了肿瘤,却丧失了一些功能,严重影响了他术后的生活质量。”说到这里,一向开朗的周海涛语气突然沉重了起来。

3D腹腔镜技术的出现,成为了患者的一大福音。

“相对于2D手术,3D手术难度就相对降低了。此外,它的操作更加准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出血也会减少,并发症和误损伤都会大大降低,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经和血管。”周海涛说。

不仅如此,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3D腹腔镜技术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在学习曲线上,过去在2D条件下,新医生需要经过好几十例手术才能做到比较熟练。但做3D腹腔镜手术,新医生训练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可能只要几例手术就可以熟练掌握了。”

面对新来的医生,周海涛总是会推荐他们去操作一下3D设备,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这个新技术。周海涛发现,对于3D腹腔镜技术,新人的上手速度都很快,不像过去那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培训才可以达到配合上的默契。

“说到底,科学技术的创新,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周海涛说。

忘记过去的那些苦

医学在不断发展,医者绝不能固步自封。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掌握的某种方法很不错,所以就会对更好的方法故意视而不见,这不是一个好大夫的标准。”在周海涛看来,好大夫应该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去接受和拥抱新的事物和方法,并将其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当中。

目前,周海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向医院有关部门打了报告,希望能够购置更多的3D腹腔镜设备。“听说医院已经批准我们的报告了。”透露这个信息时,周海涛的脸上挂着一份难以抑制的兴奋。

周海涛的兴奋并非为己,而是缘于患者的急迫。每天,周海涛的名下都有10几位患者排队等待手术机会。但是,即便是火力全开,周海涛一天也只能做3~4台手术。“如果能够引进更多的3D腹腔镜设备,对于我们医生来说真的是如虎添翼了!”

原来,3D腹腔镜技术绝不局限于结直肠癌手术,还可以用于妇科、泌尿外科等多个领域。之前,周海涛查阅资料时发现,各个科的研究论文都显示,3D腹腔镜技术比常规2D腹腔镜技术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这对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是大有裨益的。”

在周海涛心里,对于3D腹腔镜技术的青睐,还有一个特殊的秘密。

“3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我们已经做了二三百例了,病人恢复得都很好,而且术后身体也更加美观。”在常年与患者打交道的周海涛眼中,手术的成功,不只是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能够忘记那段苦痛的经历。

“现在肿瘤治疗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很多患者的肿瘤经过手术已经可以达到完全治愈。”周海涛话锋一转,但如果肚子上留下一个很大的刀疤,就会时常提醒患者回想起生病时的痛苦,总是要提醒自己和别人不同,自己曾经是一个病人,“这是一种太糟糕的感受”。

医者仁心,大爱至微。“做医生的就是要为患者想得多一些,考虑得长远一些。”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海涛走进了狭窄的休息室,下午还有几台手术等着他。

记者手记

消除距离才能真的理解

■本报记者 李瑜

前一天还在“实践十号”的回收现场等待天外来客,刚回到北京,就马不停蹄地换上手术服走进手术室采访。喜欢记者这个职业,不只是因为笔下文字的重量,更重要的是,它总能给你提供一个体验百态人生的舞台。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痛点。医生,这个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职业,如今却变成了一个高危行当,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甚至,一些医生已经不愿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医,而是去选择那些安全系数相对高的行业。

医生的苦衷,让人很难理解。所以,每当出现医患关系的事件时,包括记者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更愿意从患者的角度去评价事件,因为相对于脑海中高高在上的医生,我们更愿意相信来自底层的疾苦与无助。生硬的宣教只会徒增厌恶,理解和信任的前提是有过共同的经历。

第一次走进医生的“私密空间”,确实与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餐厅内,没有亮闪闪的餐具和热气腾腾的饭菜。在靠窗边的一条长长的木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餐具和水杯。午餐,就是匆匆扒拉完饭盒里的余温尚存的饭菜。休息区里,也没有温馨舒适的房间。角落处的一排沙发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正在午休的年轻医生,尽管房间里的环境很嘈杂,但并不妨碍酣睡。

每个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易。外人所能看到的往往是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一角。解决医患关系,不仅需要放弃先入为主的偏执与戾气,更需要消除沟通的壁障。让更多公众走进手术室,让更多的医生走进患者的家庭。或许,所谓的矛盾可能都会随着彼此的接近而慢慢消融。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