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4/22 14:36:27
选择字号:
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座谈会举行

 

科学网4月22日上海讯(记者黄辛)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今天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佳、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分别讲话。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老领导、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回顾中国航天创建的辉煌成就,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中国航天奇迹,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孙家栋致信祝贺 专家回顾中国航天发展成就

60年前,1956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创建。

50年前,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上空腾起巨型蘑菇云,中国导弹与核弹“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跃居核导弹大国。

46年前,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圆满成功。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自创建之日起,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共同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如今成为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专程为座谈会的举办致信。他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值此“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通过座谈会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学习和弘扬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祝愿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预祝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

从1956年到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整整六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一切都与老一辈航天人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忘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以他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比忠诚,以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

钱学森提出探空火箭研制先行 上海航天从这里起步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上海航天老专家们,有的曾接受过钱老的指导,有的曾向钱老汇报过工作,有的曾聆听过钱老的谆谆教诲。回忆起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和对上海航天发展的悉心关怀,专家们感慨万千。

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我国探空火箭的研制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小型火箭研制、发射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探空火箭的成功研制,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的那天起,就被党中央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的重任,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并高屋建瓴地绘制了一幅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蓝图。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老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设计院迁沪后的前三年中,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以考察有关设计院的工作。

解决发射场问题是探空火箭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探空火箭产品研制成功后,上海机电设计院最终选定南汇县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海边作为发射场。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60年3月,为了发射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探空火箭,安徽广德地区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坳成为了设计院新的发射场,代号603。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载有白鼠的生物火箭T-7A(S1)在603发射场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设计的第一个密封生物舱及其回收技术的可靠性,为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积累了经验。期间,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并于1960年12月亲临603发射场观看和指导发射。

正是由于钱学森对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济环境的正确估计,并结合对内外因素和形势的科学判断,与其他领导同志力主纠偏,使得中科院党组适时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务实方针。通过对探空火箭的全过程参与,锻炼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为之打下的坚实基础。

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并最终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的重要航天产业基地。

传承与弘扬 永远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

在中国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永远的钱学森精神和“两弹一星”等航天精神。“中国航天日”在今年的设立,正是为了号召全民族发扬老一辈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传承他们的优秀品德和严慎细实作风。像钱老及千千万万老一辈航天人那样,热爱祖国,忠诚事业,敢于超越,为国争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始终以传承与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两弹一星”等航天精神为使命,努力打造国内外研究、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中心,立足于航天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社会的创新精神,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据悉,除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专题座谈会外,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我的航天梦”上海青少年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全市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以路演和摊位展示相结合,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航天科技作品集中展示和互动展演。同期在馆内免费展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细致描绘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交通大学杰出英才群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