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福建4月14日讯 2016 年4月14日,由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WCISA)主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厦门市会展局、厦门市经信局、思明区人民政府支 持,厦门市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凤凰谷—两岸智能可穿戴创业孵化基地、厦门奥梅埃森设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CWCISA)第三次年会暨首届海峡两岸智能可穿戴产业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5楼多功能厅举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做主旨发言,演讲主题为“智能化下的产业发展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宏鑫: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个大会,我谈一点想法,我的发言基本思想是智能化下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发言前对2016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第三次年会暨首届海峡两岸智能可穿戴产业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我国确定十三五要发展的技术,2016年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确定要发展的八项技术包括现代化农业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能源技术、健康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实用技术。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德双方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工信部规划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化强化,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为工业强国。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引发了《中国制造2025》,制订《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的战略,以十年尾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建设。
下面我再具体讲一个问题。
智能化的问题,因为所有的2025的计划在技术层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智能化,最早探索智能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提出的,一种是人与技术的智能,智能自主控制,一种是机器智能和人结合在一起,德国以多年自动化经验于人工智能研究为基础,不再只限于自动化将全面取代人工的这一思维框架中,改而强调人机协同的合作。
过去是完全由自动化代替人工,现在看来完全代替人工是太理想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智能制造流程中,人虽然不再负责提供劳动工作,但仍然扮演生产过程的设计决策者,以及流程的管理者。工业4.0的概念下的工厂将具有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等特性,这类自动化智能工厂将能将外部世界和工厂联结在一起,工厂能快速处理各地需求,除了德国提出工业4.0过年,美国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互联企业等概念,基本上名称是什么,这些概念核心都是物联网。
1994年我到日本去,日本的汽车制造厂,这么大一个厂没有人,最后终于看到两个穿白大褂的在那里晃,我就问他们你们的工人去哪了?他说我就是工人。现在把汽车生产出来完全是自动化的流程,人只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我们的国家后来在2005年到云南红河从烟草原材料到整包香烟出厂全部是自动化,如果机器坏了,人就换上去,人就起这个作用。
以云南香烟为例,原来的一千工人每年生产20万箱,换成自动化生产线,一年同样是一千工人,还有一部分是轮休,一部分人上岗,年产80万箱,工人工资提高两倍,包括不干活休息工人,如果考核你排名靠后,请你去休息学习,学习好了再上岗,2005年全国工厂工人工资也就一两千,他们工厂的工资是五千。
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一切事务的出发点,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人得到了休息,有人出去旅游了,这才是目的,加班不是目的,而是要尽可能少地让大家做一些非常艰苦效率很低的工作,所以这就是搞自动化的效果。原来担心搞了自动化,工人失业,实际上搞了自动化,工人不但不失业,而且工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物联网,工业4.0概念出现智能工厂制造升级就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时全球物联网装置达到250亿个,相当惊人,刺激根据英特尔的预估,物联网市场将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成长至2020年的2000亿美元,年符合成长率达到67.8%,物联网将深入民生工业、汽车工业、自动化工业、医疗产业,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所进一步促成的全新工业自动化,可进一步解决全球制造业面临升级的问题,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带来的效益极为庞大。物联网的崛起与无线网络普及、传感器价格降低、云端运算及巨量资料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因素合力将物联网推上当代科技产业的显著地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MCKINSEY更将物联网列为12大颠覆性科技之一。物联网基本上就是利用互联网、射频识别等技术所构成,可让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实物互联网,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电子卷标、挑衅吗等传感器放入物品中,借以获得物体信息,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实时的信息发送到后台。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过去我们看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如此,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会促进制造模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日产品的功能极大的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
要把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结合起来,我们需要高端人才,大量的机械设备靠进口,我们中国的高铁在全世界是第一位,我们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目前排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我们要把我们的生产、制造业要从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须要把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结合起来。
建设大数据体系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如果没有大数据,现在买火车票、飞机票实名制,有一段时间提出火车票能不能实名制,现在在任何地方买票都可以,就是大数据。每个人每天都有生命信息,中国有13亿人口,就有13亿人的信息,你要定位他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没有大数据就不能处理出来,所以大数据是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借这一次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20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的东风,在厦门博览会科学技术峰会论坛的机会,召开2016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第三次年会的意义很大。
第一,现在大家认为《中国制造2025》应该把我国先进的航天控制方法与发展我国的可穿戴传感器、算法及工业化应用结合起来,穿戴计算机将人的各种生命信息通过卫星航天信息系统传递到任何地方,因此发展穿戴技术必须与航天智能控制相结合。
我们现在打电话,有的地方打不出去,信号不行,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美国的GPS,中国的技术还没有水平,现在还做不到,就需要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世界各国正在加强对可穿戴产业的研究,尤其是我国面临高速老龄化,迫切要求解决对老人及儿童的安全预防问题,对可穿戴计算产业有很大的需求。第三,面对国防展现广大官兵生命安全,迫切需要虚拟现实中的空间分享和视频采集。
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必须靠航天技术,航天的发展未来的方向是智能自主,现在还不是自主,卫星发射出去在什么位置,这需要靠地面站,如果地面站不行了,所以就需要它自己知道。1995年中国提出必须要搞智能自主,美国人早就开始做了。我们要提高航天器控制的性能,长期可靠运行的需要,地面测控站资源有限的需要。
人的手划伤了自己会长好,我们现在也在做这个事情,卫星CPU某一个元件坏了,没有关系,自己再长一个出来。我们原来很担心宇航员在飞船上,飞船出问题,逃生就很难,飞船要是爆炸了,赶紧往外跑,但会不会爆炸?究竟是
在哪里爆炸,在东半球爆炸,还是在西半球爆炸,如果你的信号发不出来,掉到大海里了,怎么找到,所以可穿戴的设备非常重要。
研究的内容,第一个是航天器自主导航,我们现在还没做到,第二个是航天器姿态和轨道的智能自主控制,第三个是航天器故障的自主诊断和系统重构。
智能自动化是未来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自动化是信息化的水平表现,是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理论、技术、工程和人才培养进行工作。
自动化水平有一般自动化和高级自动化,高级自动化就是智能自动化,智能自动化典型的代表就是智能机器人。
我这里讲的可穿戴更需要从理论、技术层面去做,才能更好健康的发展。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