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基钗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13 8:05:26
选择字号:
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气象
中国第三十二次南极科考成果述评

 

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飞越南极冰盖之巅,中国极地考察迈入航空时代;海拔超过4000米的内陆昆仑站设备首次越冬后成功启动,深冰芯钻探创造单季进尺新纪录;“雪龙”号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绕南极大陆航行,刷新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纪录……

4月12日,经过158天、超过3万海里的航行,随着“雪龙”号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圆满收官。本次南极考察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新气象。

开启极地考察“航空时代”

1月9日,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上空,一架红白相间、尾翼喷绘着五星红旗图案的固定翼飞机,以距离地面最低不到20米的高度,低空掠过,盘旋三圈,然后不落地持续飞行,安全返回1000多公里之外的中山站。

这是我国首架自有的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中山站飞越昆仑站。持续飞行超过9小时,持续航程超过2600公里,创造了该机型在南极高原超长航程飞行的世界纪录。

科考中,“雪鹰601”安全起降47次,总飞行里程近8万公里,累计飞行超过264小时,开辟了从南极点飞越冰盖高原到达中山站的内陆中央航线,首次在中国南极泰山站起降,初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航空地面保障系统和专业队伍。

至此,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德国之后,第5个拥有具备快速运送、应急救援和科学调查等多功能极地固定翼飞机的国家。

“雪鹰601”南极首航,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

多点开花 成果丰硕

这是一次各学科、多领域、“海陆空”科研成果全面开花的南极科学考察。

考察中,“雪鹰601”上搭载的冰雷达、高精度差分GPS等多套机载科学设备,对“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航空科学调查。通过调查,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取得3项重大科学发现: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南极洲东部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冰盖底部;南极冰盖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湿地”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孕育;伊丽莎白公主地深部冰层呈现大范围暖冰现象。

两支内陆考察队行程3500公里,在完成各自考察作业任务后,经泰山站会师后,于2月7日返回中山站。负责内陆考察的金波表示:“内陆队再次成功登顶冰盖之巅,昆仑站主体建筑正式入住使用,全部设备稳定运行。”

本次南极考察,中国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超过650米,记录了过去4万年以来的地球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同时,新收获陨石630块,包括较为特殊类型陨石10块。

2月6日,南极罗斯海,海拔3794米的埃里伯斯火山脚下,逆时针环绕南极大陆航行的“雪龙”开始进行考察作业,停泊在南纬77度47分的海域,刷新了中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新纪录。

首次在阿蒙森海近4000米深的洋盆采得深海岩芯,在威德尔海—南极半岛海域取得50个站位的湍流观测数据,在罗斯海维多利亚盆地成功采集到720公里测线的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数据……这成为我国开展南大洋调查以来,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考察作业。

“雪龙”号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行,最大限度发挥了其冰区航海效率,使航行时间、任务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缩短了航线,节省了时间,同时确保了各方面任务的有序开展。

中国极地科考研究工作,若干领域已经迈入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重点领域开始引领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前沿。

极地“中国制造”前景广阔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全部采用国产装备的南极内陆高原考察站,昆仑站首次实现在南极高原冬季零下80摄氏度左右的超低温严酷环境越冬存放后,全站装备的动力设备和生命保障系统一次启动成功。这为今后即便没有地面车队抵达,科考队员直接搭乘固定翼飞机前往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创造了可能。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也首次亮相南极,在中山站附近地区成功进行了实地试用。适应极地环境的国产无人机广泛使用,在地形勘察、冰情监测等方面崭露头角。

冰盖考察的内陆舱和雪橇装备,考察站配备的吊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一个个“中国制造”相继挺进南极,极地考察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应用示范快速发展,前景广阔。

国际协作彰显风范

考察期间,借助“雪龙”船环南极航行的有利契机,考察队先后访问了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印度巴拉提站等8个外国考察站。考察队所到之处,处处可见熟悉的面孔,新朋友也越来越多。

1月16日,“雪龙”号时隔16年后再次到访智利蓬塔港。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中智联合组织的地质、生物等环境综合考察顺利进行。在西南极与南美洲国家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雪龙”号为澳大利亚凯西站运送物资,总重470吨;应澳方请求,在其飞行员遇难后,协助澳方将遇难者遗体从戴维斯站运送至凯西站;“雪鹰601”还临时安排为戴维斯站和凯西站之间运送进出南极人员29人次、货物750千克……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双边和多边南极事务中,“中国声音”和“中国力量”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南极圈”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极地考察、几代人的前赴后继,第32次南极考察以其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开创性工作,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合新华社记者朱基钗、 本报记者黄辛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6-04-1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