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4/12 13:33:34
选择字号: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二十年飞控成功率百分之百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余建斌)“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2016年中国航天好戏连台,接踵而至的重大任务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进入满负荷紧张运转的备战状态。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指挥控制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今年3月迎来20周岁“生日”。20年来,中国航天一次次刷新纪录、创造历史,从近地空间到万里高轨,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月面巡视到深空探测……这些成果,无不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座中国航天的“大脑”和“心脏”紧紧相连。

创新是从零开始的艰难奋起。成立于1996年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伴随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实施应运而生。创业者们垒起第一块砖,敲下第一行代码,仅用3年时间,就建起了功能完善的飞控软硬件系统,并于1999年成功组织了神舟一号飞船飞行试验的跟踪、测量与控制任务。在圆满完成4次无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调度10多个地面测控站、3艘远望号测量船,为航天员保驾护航。也正是通过这里的测控通信中枢,杨利伟从遥远太空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航天员的第一声问候。

创新是面对挑战的迎难而上。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启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负起引领“嫦娥奔月”的全新使命。科技人员历时3年,成功突破地月转移轨道控制、月球卫星精密定轨等关键技术,控制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和观测,并受控撞击月面丰富海区域,获取了十分精准的科学数据。在2008年实施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担负起陆、海、天基航天测控网协同,为保障航天员顺利实施太空出舱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国庆节,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绘制了全新轨道,使卫星直接飞向月球,节约了大量燃料。嫦娥二号在完成预定的月面成像任务后,又开展多项拓展试验,迄今已超期服役近5年,飞到距地球1亿公里以外的太阳系深处。

创新是迈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迎来高密度任务接续实施、重点攻关项目相继展开的关键时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先后开展多次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进行太空授课,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玉兔号”月球车进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飞行器绕月飞行后重返地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为此建设了全新的飞控硬件平台,研发成功第二代飞控软件系统,突破了远距离导引控制、多目标协同控制、高精度月面视觉定位、月面巡视规划与行走控制、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外航天界同行挑剔的目光中,打造出中国航天的“闪亮名片”。

中国航天不断飞向新高度,离不开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年轻的飞控人才也在一次次重大任务历练中迅速成长。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人才队伍,以100%的飞控成功率,用近乎完美的控制,不断把中国航天推向崭新高度。(原标题: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二十年飞控成功率百分之百 创新推动中国航天上新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