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28 10:12:58
选择字号:
华南植物园
鼎湖山人:只为明珠更闪耀

中科院、环保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

 

优美的鼎湖山风景。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团队。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湖光倒映绿山,小溪润泽绿树,名刹幽静绿林,空气弥漫绿意——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一片弥足珍贵的绿地。

鼎湖山是北回归线上的奇迹。打开世界植被图,北回归线纬度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有南亚地区有森林。在这个地带,鼎湖山保护区以核心区2000多亩年龄近400岁的顶级森林群落,享有“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的美誉。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个之一)的管理机构,也是唯一隶属于中科院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五十余年如一日,在这片绿地既做科研,也行管理之责。

不作单纯守山者

早在195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就先后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到1979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MAB),为中国最早加入该保护区网的3个生物圈保护区之一,自此打开通往国际科研合作之路,同时开始在保护区管理中注入生物圈理念。

“保护区成立后,针对荒山和马尾松林进行林分改造的研究和试验,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对60余个树种进行了种苗繁育和造林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荷木、锥栗和藜蒴,不仅用于鼎湖山周边荒山造林绿化和林分改造,而且被当地林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同时,成功引种驯化了300多种资源植物。”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与环境保护部确立的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策略,创新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体制,先行先试。随着共建工作的推进,逐步实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新发展。”黄忠良说。

同时,他们一直在思考怎么将科学家的优势在自然保护上发挥出来。

黄忠良表示,管理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丰厚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针和措施。

科学家们经研究筛选出20多种当地阔叶树种,对林场留下的残次林进行植被恢复和改造,使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大,面积由最初的2000亩增加到3000多亩,提高了保护区的生态效益。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辖1155公顷的森林,20名管护人员除了把守8个全天候值班监护管护点,还需要派出巡逻组沿保护区周边巡查。人手紧缺,执勤任务繁重。

“预计今年清明节当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踏青达一万多人次,祭祖达一千两百多人次。”管护科的员工们最近工作任务繁重。

“这些天大家完全是工作状态,早上七点就到位,中午在野外就餐,晚上很晚还在巡察。”管护科科长孙涛说。

“作为最年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什么方面是第一?作为新一辈鼎湖山人,应该是从科学的知识背景去研究管理,否则就是看山的人。”管理局局长助理欧阳学军说。

领跑科研与监测

被保护的同时,鼎湖山为科学研究和监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78年至1985年间,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广东省各方的科研力量完成了鼎湖山站区地质、地貌、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数量、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的本底调查工作。同时,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森林永久观测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和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完成绘制站区地质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森林植被图等,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监测的功能,一方面管理局建立有自身的研究团队,并尽可能使自己的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相结合,最早在国内建立国际标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建立华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向全国推广。

管理局副局长莫江明已到鼎湖山工作30多年。“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及丰富的过渡植被类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格局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基地。加之,地处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州边缘,人类频繁的农业、工业、旅游活动对森林影响也易于暴露,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参照研究也极为便利。”

1984年,年轻的莫江明大学毕业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1991年,本来抱着不归心态出去读硕士的他,在三年半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鼎湖山的科学意义,毕业选择了回到鼎湖山。“一方面我们要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贡献,另一方面也为全国其他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以及管理和服务提供样板。”他说。

据了解,以鼎湖山为基地已培养了1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管理局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细则”,对鼎湖山科研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优质服务。每年吸引其他科研院所(不含华南植物园)来鼎湖山开展研究近50批次。在鼎湖山发现的新物种达180余种,以鼎湖山为基地的科研论文累计发表达1725篇,专著14部,发表在《科学》《自然》两刊物的高水平成果4篇。

由于离广州市区不到两小时车程,鼎湖山也成为近郊旅游热点。

“按受众层次的不同并结合保护区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宣教内容,以展示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受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接受宣传教育。”黄忠良表示,近期管理局还加强了与社会团体的合作,提供多样的科普服务,并共同开展一些科普项目和活动。

我们是鼎湖山人

黄忠良是湖南人,在鼎湖山生活了大半辈子,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他大学毕业被分配来此,回忆当年,野外调查经常要走陡峭山路,有时走田埂小道要骑自行车,他技不如人,经常摔跤。管理局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有过和他类似的经历。

本地人莫江明也是大学毕业后在鼎湖山工作,之后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留学。走出大山到国外后,毅然又回到大山,扎扎实实干科研工作,并走上管理岗位。日夜奔波忙碌,承担领导护林防火的重任,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他2003年主持实施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研究,成为开始中国森林氮沉降样地研究第一人。

欧阳学军是年轻一辈鼎湖山人,林学专业毕业的他笑谈在保护区的工作就是“万金油”,自然保护、科研管理、科普推广都要懂。

“虽然大家此前背景各异,但我们都是鼎湖山人。”黄忠良说。

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很多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人选择大城市的多彩与繁华,有的人却选择了大山里寂寞却快乐的潜心研究。

管理局的工作不光有科班出身的精英们,也有背后默默无闻的辅助工们的贡献。目前,管理局共有在职人员20人,合同工30人。正是他们——鼎湖山的守护人,鼎湖山的科研人,鼎湖山的科普人——让北回归线的绿色明珠更加耀眼。

《中国科学报》 (2016-03-28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