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佃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21 10:25:15
选择字号:
观点: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

 

■王佃亮

近年来科幻有点炫,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一些平素不爱读书的人也“归化”了科幻迷,年龄不是问题,性别就更不是事儿。

常有人问:什么是硬科幻?什么是软科幻?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

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有更广的受众面。硬科幻的最初定义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当然,这个定义有局限性。因为硬科幻显然可以描写科学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不涉及技术问题。如果描写的科学问题是除人类外的动植物或非生命群体带来的社会性影响,则是科学童话,也有人把科学童话称为科幻小说。

我对硬科幻的理解是,小说的科技含量很高,虽不像专著或某些科普读物那样难以读下去,但读了好多遍,才能掌握大意,虽仍不能完全吃透。不能完全吃透的部分是作者和读者固有的思维差异造成的,世上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完全相同的一样。

科幻小说的写作目的是科学,当然也涉及了文学,至于科学和文学的各自分量,没有法定界限,全凭作者喜好,就像中国人烧菜,放多少盐,看自己口味。以科学性为主、文学性为辅的作品称为科幻容易理解,以文学性为主、科学性为辅的小说就不是科幻吗?有人称为软科幻。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人把科幻的硬度理解为通读性的难易,难读下去就硬度大,易读下去就硬度小。这种划分不甚科学。文言小说好读吗?不好读,但跟科幻有多大关系?就科幻而言,难读的就科技含量高吗?不见得。科技含量高的就一定难读吗?也不见得。

以科技含量表达科幻作品的硬度更为合理。优秀科幻作品既有极强的文学性,又有高深超前的科技理念,还容易读,读起来有乐趣。

科幻界对硬科幻怎样理解呢?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很多人认为硬科幻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知识背景是未来科技。也有人认为,硬科幻是故事的发展或人物矛盾冲突的解决是以科技问题的解决为动力。这些都强调了以科技为基础,或者说科技是贯穿故事发展的一条内在线索。

不少人认为科幻姓“文”,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事实是,大量的科幻作品,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儿童是读不懂或不能大部分读懂的,显然更适合成人阅读。科幻不是儿童专利,不同年龄的人都需要科幻来滋养自己的脑细胞,产生灵感,激发对先进科技的向往。科幻有没有必要姓“文”呢?事实上,一些文学作品也牵涉了科学问题或理念,但是有必要叫“文学科幻”吗?文学本来就离不开幻想,无论这种幻想科学与否。“文学科幻”这一概念纯粹是画蛇添足。

人类分分秒秒都在想象、幻想,但只有极少的想象、幻想是科学的。远不像文学,科学是十分严谨的。科学理论或假说不能随意臆造,而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推理、演算得出来的。对于这些极其珍贵的具有科学性的“想象”“幻想”有必要冠以“科学幻想”,以区别于那些不具有科学性的“想象”“幻想”。

从科学原理的角度,科幻作品有必要姓“科”,也理应姓“科”。按照中国人传统,姓在前名在后,“科幻”这个名字,让姓“科”名正言顺。

科学和文学有时是截然矛盾的。文学可以虚构,但科学不可以。科学讲究事实证据,尤其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要有可重复性,偶然得出的试验结果,也就是“假阳性”或者“假阴性”都不可以。所以仅靠“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无法搞科学。文学则不然,写情感、写记忆、写历史……都可以,是可以虚构的。虚构是科学之大忌,那就是造假。虚构的科学是伪科学,危害社会。

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科幻作品有必要姓“科”,也必须姓“科”,不然,后果很严重。“科幻”不传播科学,那传播的就是伪科学。因为书籍是一种媒介,具有公共传播作用。

科学和文学也有调和的时候,两者都需要想象。想象是创新之母,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科技讲究创新,文学讲究原创,原创与想象力是分不开的。但“科学”需要的想象和“文学”需要的想象还是有区别的。“科学”的想象讲究事实证据,要有逻辑性;“文学”的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再次显示了二者的差异。

科学和文学的矛盾如何在科幻作品中调和,是个值得科幻作家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无论如何,科幻作品要高举姓“科学”大旗,传播正确的科幻理念,否则,谬误的科学理念大力传播,岂不误人子弟?

有人说,科幻小说是文学,没有传播科学的义务,理念是否科学不重要。非也,既然冠以“科学幻想”,就要实至名归。不要一方面享受“科学”的好处,另一方面又不尊重科学,以伪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当别人质疑,又拿“文学”来搪塞。有些科幻作家,公开场合的言论自相矛盾。一会儿说热爱科学,是“技术主义者”,当别人质疑其科学理念时,又开始否定科学,宣扬科学的负面作用。这样的作家应对社会负责,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作品冠以“科幻”。“奇幻”“玄幻”“魔幻”也能出大家,也能出畅销作品,甚至优秀作品。没必要非往自己脸上贴“科学”的金。

让科幻作品回归科学本质,而不是“戏说科学”“游戏科学”。只有尊重科学、发展科学,社会才能进步。

文学大家们,理应弘扬科学精神,创造出优秀的科幻作品,以飨读者和社会。

《中国科学报》 (2016-03-21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