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9 10:13:39
选择字号:
磴口蜜瓜借“协会”东风谋成长

巴彦淖尔市科协负责人参观蜜瓜套种油葵。李君霞供图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内蒙古磴口县位于河套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结合部,华莱士等各类蜜瓜是磴口县传统的种植项目。因种植区位于乌兰布和沙区边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素以品质佳、口味纯而闻名。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使蜜瓜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种植项目,全县年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其中70%以上在补隆淖办事处。”磴口县科技局副局长、磴口县蜜瓜协会会长李君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然而,随着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产业规模小、产品杂乱、无法均衡上市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以农户分散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渐渐处于弱势地位,增产不增收,产销不对路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尤洪东曾是补隆淖尔河壕村的困难户,过去由于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没有经验,又没有及时的科技服务,导致生产的蜜瓜品质不好,产量下降,亩平均收入只有800元。

2009年2月,磴口县蜜瓜协会成立,并建立了协会党支部。当年,尤洪东加入协会党支部。在此期间,从品种选择到技术服务,他得到了协会不少的帮助。

在生产前期,有专家对尤洪东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在生产中期由磴口县蜜瓜协会派专人进行栽培技术指导,生产后期对符合要求的蜜瓜张贴统一的“沙漠甜瓜”商标,实行统一销售。

“对三膜蜜瓜大棚派专人进行观察、记载、精细管理、集中收购、统一包装,有效解决了多年来瓜农管理粗放与不合理的水肥施用导致蜜瓜品质下降的问题。”李君霞告诉记者。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协会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在推广华莱士瓜提纯复壮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香瓜、哈密瓜等十余个新品种,确保产品上市不间断、品类能衔接。”李君霞表示,协会统一规划了1000多亩集中连片蜜瓜示范园区。

据统计,2010年,协会在磴口县农业高效种植园区示范种植大棚蜜瓜230座。截至2015年,在磴口县建成7个大棚蜜瓜园区,辐射全县及西部农场种植大棚蜜瓜1.3万亩。

同时,为抓好技术服务,协会还采取定人包片跟踪服务、定期技术交流、紧扣生产环节发放技术资料。两年来,为抢抓市场先机,协会总结实践经验,推广了温室育苗大棚移栽三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将产品上市时间提前了近20天,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效益。

在李君霞看来,通过服务模式创新示范,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瓜农掌握了新技术,并组织瓜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个蜜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外,为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蜜瓜产业,协会党组织积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双带”活动。2009年组织5名会员(其中有党员3名)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了大棚种植技术,帮助会员新建大棚3座,提高了会员科学种植水平;2010年磴口县科技局帮助蜜瓜协会组织会员30名到陕西杨凌农高会,进行观摩学习,今年园区又新增大棚45座。

据了解,磴口县蜜瓜协会已在全县推广1.3万亩三膜覆盖蜜瓜大棚,平均收入7000~9000元/亩,总产值9100万元,年利润6500万元,瓜农人均收入增加2387元,劳动力转移总人数达到185人,创造就业岗位62个。

如今,尤洪东也高兴了。“加入协会以来,在协会党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今年种植大棚蜜瓜1亩,小拱棚蜜瓜5亩,收入达到5.5万元,全家人均增收1万元。”尤洪东说。

李君霞向记者表示,在协会和协会党组织的服务下,目前蜜瓜协会已发展会员360多人,每年蜜瓜种植面积达到6500多亩,仅此一项会员户均增收12000元。补隆淖河壕村、友谊村成为全县有名的蜜瓜村。

如今,国务院特产办命名的“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标志建筑就矗立在主产地补隆淖镇集镇中心。

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生机。“磴口县蜜瓜协会‘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机制,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也为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作了有益的探索。”李君霞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3-09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