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船舱内,贴着科考队员的孩子给爸爸画的“小猪佩奇大洋历险记”。本报记者 丁佳摄
完成中国首次万米深潜任务,即将停靠三亚港口的“探索一号”。本报记者 丁佳摄
“上船之前的你和下船之后的你是不一样的。”
时间一晃而过,距离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科考船首次出征马里亚纳海沟挑战万米深潜已经五个月有余,但“探索一号”首航首席科学家助理陈顺仍然会时时回想起船上的“司令”——航次领队、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说过的这句话。
目前,陈顺和他的同事正在加紧分析和处理“探索一号”获取的宝贵深渊样品。当实验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想船上的日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及时地调整实验方案。“经历了航次的洗礼和锻炼,人的精神风貌确实不一样。”他说,“我明白了科研的真谛是什么,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清楚了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知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的确是这样,“探索一号”给中国深海科考人所带去的财富,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丰富。
中国,在万米深海“签到”
2016年6月22日~8月12日,中科院深海所联合院内外7家单位组成中科院深渊科考队,乘探索一号船赴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开展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历时52天,执行作业任务84项,取得13项具有国际和国内深海领域开创性工作和突破性成果。
在37天的作业时间中,“探索一号”在中国海洋科技史上写下了数个“第一次”,它的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世界海斗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在一次科考活动中能取得这么多的世界纪录和中国纪录,这是一次奇迹。”“探索一号”TS01-01航次首席科学家包更生感慨。
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升降器等5型装备26次超过7000米深度,其中3型装备5次突破10000米深度,最深到达10935米。
深渊着陆器和升降器还进行了多次大生物诱捕实验,在五千米至一万米级深度获取2000多个大生物样品,其中包括钩虾、深渊专属的狮子鱼以及未知物种。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具有深渊专属特性的狮子鱼以及万米水深的大生物样品,为海斗深渊物种的起源与演化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自此,中国深海科考宣告进入万米时代。
船上的日子
很多人将“探索一号”的一战成名评价为“完美”,但科考队员们心里很明白,这两个字是一个又一个不眠不休的艰苦日子换来的。
航次归来之后,军人出身的刘心成才道出了内心最初的忐忑:“首次在万米深渊进行我国自主研制的多型深海装备试验,存在不确定性;科考船刚刚完成重大改修工程,船舶和装备面临严峻考验;深海所5月10日才完成筹建验收,就首次组织深渊科考航次;参航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互不隶属,缺乏了解;科考任务重、风险大、时间长,队员心理和生理面临双重考验。”
远离亲人,远离大陆,在茫茫大洋上做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其中的艰辛与风险常人难以想象。“至今,能够到达万米深渊的仍然只有极少数国家,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单靠引进走到国际深海领域的前沿。”中科院深海所所长丁抗说,“但如果因为害怕失败,或为了保住名声、脸面而不去挑战极限,这才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风险。”
在科考作业连续遭遇缆车排缆错乱、跳缆、压缆故障、取样失败等困难面前,丁抗等人忘记了“领导”身份,与队员们一起在甲板上顶着烈日、冒着风雨,通宵达旦地抢修设备,排查错误,做遍了船上的“粗活”。
在丁抗的带动下,“探索一号”科考队树立了“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深渊科考理念,引导科考队员坚定决心,勇于担当,不怕失败,向更大深度挺进,努力争取大深度科考样品、数据和视频资料,全力创造一流成果,不给航次留下遗憾,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驶向未来
从马里亚纳海沟回来后,丁抗对队员们说:“现在我们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清楚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探索一号”处女航的成功,让科研人员对装备以及海斗深渊这个神秘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他们更多自信,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后续的研究计划并投入实施。
从船上下来后,“探索一号”首航工程技术负责人陈俊也开始了新的工作。他所在的着陆器课题组目前正在开展“天涯”号着陆器的万米改造任务,主要是在原有的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此外,他们还完成了另一套万米级运载着陆器的装配和调试工作,将在下一阶段的深渊航次中投入使用。
“能够参与到我国的深渊事业之中,我深感荣幸;能够顺利并超额地完成试验计划,也使我们备受鼓舞。”陈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对科研人员而言,我们的使命就是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的成绩只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科研工作还是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目前,“探索一号”2017年度马里亚纳海沟航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目前已经组织了航次需求征集,正在编制海试方案第一稿,召开了第一次航次任务研讨会,编排了航次计划时间表……
“探索深渊的科研路任道而重远,我愿意践行这样的‘长征路’。”正如陈顺所说的那样,这艘大船将载着他们,驶向诗与远方。
“探索一号”TS01-01航次首席科学家包更生:
走向全深海探索未知
“探索一号”船所属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我国全国产化载人潜水器的支持母船,同时具备常规全深海科考作业能力、重大深海装备海上试验能力和海洋工程应用能力。“探索一号”船满载排水量为6250t,无限航区,额定人数60人,配置了地质、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机电和综合等实验室,及数据处理中心和样品库,安装有二级船舶动力定位系统、150t艉部A型架、万米测深仪、长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温盐深采水器、地震空压机、气枪、地质取样器和万米绞车系统等。
“探索一号”船2016年5月完成修改出厂,在南海完成船舶和科考装备的综合海试后,于2016年6至8月执行了首次科考,即“2016年马里亚纳海沟深海装备海试及科考航次”,取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领先的科考成果。
作为载人潜水器的支持母船,“探索一号”船将于2017年初进行适应性改造,以满足载人潜水器的作业需求,同时将安装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万米光电复合铠装缆,以完善常规深海科考的作业能力。“十三五”期间将计划安装和配置主/被动源海底地震仪、海底电磁仪、船载重力仪、多道反射地震系统和热流探针等,以完善地球物理的探测能力,同时经船舶水面支持系统升级后,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海上试验任务。
通过船舶和科考装备的升级和完善,“探索一号”船将具备全面的全海深科考作业能力,将为探测深渊水团的物理化学特征,揭示深渊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其与生物活动的关系,了解深渊专属性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深渊多金属结核成矿物质来源与形成机制,研究深渊岩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俯冲机制下的板块运动与深渊的形成和演化的关系,探测和研究深渊的浅部沉积层、深部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断层和流体活动等科学目标提供船舶和科考装备的保障。(本报记者丁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