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志
■本报实习生 田思敏 通讯员 聂东雪
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变速装置、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发生装置、轧机轴向自位装置……你能相信上述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专业设备,均是由一位普通高校教师发明的吗?他就是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廷志。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专利教授”,从工作至今,任廷志已经申报国家专利26项,其中获批21项。他曾先后获得2005年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于平常人来说,能达成其中的任意一项成就都已经十分不易了,但对于任廷志来说,这只是他工作成果中的一部分。
灵感来源于生活实践
任廷志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他清楚记得,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灵感。
“我的首个专利是多功能餐桌,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去饭店吃饭的人很少。客人来了都是在家里做饭,人一多就坐不下,我便在原来的圆桌上作了改进,变成了可折叠的。”任廷志说,这个发明成功后,他试着找到木器工场谈合作,没想到竟然谈成了,他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专利费”,这更激发了他的发明动力。
在鞍钢考察期间,任廷志发现连续铸钢生产工艺中的结晶器振动虽有利于铸坯脱模,防止钢液与结晶器黏结,但振动也使铸坯表面产生振痕。振痕的存在会导致矫直横裂纹、带钢轧制振痕条纹和裂纹、轧材成分偏析和力学性能低下,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连铸漏钢。因此,任廷志又开始了研究,怎么样才能合理控制结晶器振动呢?
“我在鞍钢设备现场呆了八天,检修的工人都很奇怪,问我设备有什么好看的,你天天跑来看?”任廷志笑着回答说,只有在现场才能观察得更深入。连续八天,他每天不断思考和研究,最终开发出了新型设备结构型式和新型非正弦振动速度波形,可以显著地保持结晶器的上升时间长且速度平稳,减小对坯壳的拉伸应力,从而改善铸坯的表面质量。
正是在这样不断地琢磨中,任廷志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获得了一系列发明专利。
提心吊胆的发明过程
事实上,任廷志的发明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用他的话来说,经历了不少“提心吊胆”的时刻。其中就有连铸机结晶器张力板簧装置的发明。
上文中提到任廷志构建新型非正弦振动波形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鞍钢对于任廷志有了更多的信任,主动找他,想要让他对一项日本进口设备进行改进,提升设备质量。
但问题是,现在的日本进口设备正在运行中,企业在不确定任廷志能否创造出更好的设备之前,并不拨给他资金。“鞍钢领导提出让我先做设备,如果新设备能投入使用,再补给我所有资金。”任廷志说,这意味着在设备实际投入使用之前,所有的研究经费都得他自己出。而一旦研发失败,所有的钱就打了水漂。
任廷志算了算,做出这项设备大概需要40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怀着对发明的热爱,几个晚上的辗转反侧以后,任廷志决定了,做!
在改进过程中,任廷志突破性地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结晶器振动导向装置。但做出设备后,他心里并没有底,毕竟一切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那段时间,我最怕的就是接电话,害怕人家打来电话说,任老师,你这设备不好使。任廷志回忆,那段时间他心里真是提心吊胆,每天在家都坐卧难安。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一个深夜零点时刻接的电话。当任廷志睡意朦胧地拿起电话时,就听到了六个字:“任老师,成功了!”任廷志笑着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发明后来先后在多家钢铁公司板坯连铸机和方坯连铸机上投入生产。连铸机拉坯速度提高15%,比日本进口设备生产的铸坯平均表面振痕深度降低31%,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信源自于磨炼
对任廷志来说,敢于冒着40万元的风险发明设备,正是他对自己技术水平的自信。“以前我去企业介绍我的产品,企业就质疑我,说:‘大企业都没做出来这设备,你一个大学教授就能做出来?’我就回答:‘没问题,我能做’。”
究其原因,一是任廷志从小就热爱机械。二是长久以来在工作上的磨炼,培养了扎实的基本功。
“要想发明,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行。最关键的要做到对自己设备的结构了然于胸。”任廷志说,“对于卓越的设计者,在设备图纸设计阶段,就能感受到真实的设备运行状态,甚至能够‘听到’设备运行时候的声音。”
而在任廷志看来,要想发明专利,还要有一颗从实践中感悟的心。“理论要结合生产实际,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对于我来说,我看到生产中需要什么设备,我就会针对实际去研发,这更便于实施。”任廷志最后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6-12-0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