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甘肃-青海-新疆段(简称“甘青新段”)冰冻圈主要要素冰川、冻土和积雪资源丰富、规模体量巨大,是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分部分。”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日前,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冰雪产业将一举成为我国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此外,在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了要大力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
冰雪旅游资源“零开发”
相信大多数欣赏过丝绸之路美景的人,更关注的是这里“大漠孤烟直”的凄美,却经常会忽略其壮美的冰雪世界。其实,高山冰川和积雪才是未来这条大美丝路发展之“重头戏”。
但遗憾的是,作为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青新段,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白雪变白银”的效果欠佳。
地处最具发展潜力的“丝路大走廊”上的甘青新段,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如何按照冰雪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有效组织起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未来实现冰雪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秦大河为此认为,甘青新段冰冻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该地区的区域旅游资源内涵及组成,更将有力改善丝路经济带冬春季旅游偏淡的状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冰川旅游多为浅层次的观光,对于深层次的冰川科考、登山探险、冰上体验、冰川滑雪等项目的开展仍很欠缺。”秦大河表示,如今国内冰川旅游发展仍较为缓慢,景点稀少,与我国良好的冰川资源禀赋极不相符。此外,广大冻土地区的冬春季滑雪滑冰,以及夏秋远足、登山活动,都大有发展余地和空间。
如其所言,作为丝路经济带上重要组成部分的甘青新段,目前的冰雪旅游还基本处于“零开发”状态,主要表现为这里的冰雪旅游空间结构不均衡、不合理,以及冰雪区旅游节点城镇的旅游辐射作用较弱。
调查、规划一个都不能少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认为,冰雪资源分布、类型、大小、储量、地形等数据是未来冰雪旅游开发的基础,亟需依托专业机构建立甘青新段冰雪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
“只有在现有基础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开发,且能吸引旅游者的冰雪旅游单体才可以被称为冰雪旅游资源。”正因如此,丁永建认为加强冰雪旅游资源“家底”调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般而言,只有临近旅游客源市场,或靠近铁路、公路干线周边的冰雪资源才具有优先被开发的可能性。因此,丁永建指出首先要加大对河西走廊主要旅游节点城市周边冰雪资源的调查。
“此外,由于冰雪资源所处区位、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还应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开发类型进行有序开发。”丁永建认为通过对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开发基础、经济社会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功能分区,冰雪旅游开发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冰雪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
当前,甘青新段冰雪旅游仍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其产业开发单一、层次较低,产业带动效应并未显现。专家们一致认为,冰雪旅游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旅游规划原则,根据冰雪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冰雪旅游产业规划,从而合理确定冰雪旅游发展规模和发展次序。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外加交通不便、区域闭塞、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条件,更决定了甘青新段冰雪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优先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秦大河补充道。
加强冰雪旅游推广力度
在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世金看来,借助河西走廊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优势,甘青新段应努力打造成为以冰川观光、冰川科考、冰川科普与地学实习为主攻方向的冰川与地貌科考科普、环境教育旅游示范基地。
但众所周知的是,冰川大多地处内陆腹地的高海拔地区,不易到达,加之,冰雪景观不同于一般旅游产品,其专业性较强,目前中国冰雪旅游对普通游客来说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
“此外,目前囿于旅游行业整体对冰雪知识的相对缺乏,不能很好地对冰雪知识及冰雪旅游进行推广和推介,外加由于政府主导性不强导致的冰雪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旅游推介与市场营销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在丁永建看来,甘青新段应在冰雪旅游产品营销的主题、方式、渠道、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深入挖掘近、中、远域客源市场,提升客源市场规模和层次。
与此同时,鉴于当前旅游消费者都有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特殊心理要求,在冰雪旅游线路的推销方面,王世金认为应该注重开发不同年龄段的冰雪体验探险旅游项目。
“如今亟需在客源市场或在冰雪旅游目的地建立冰雪旅游专业旅行社,以推介各地冰雪旅游产品,普及冰川、冻土、积雪等冰冻圈科学相关知识。”此外,他还表示甘青新段冰雪旅游市场营销,还要借助丝绸之路旅游带国际品牌进行促销,特别要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远域客源市场的旅游对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