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其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使命,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任。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按照湖北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10月起,该校吹响精准扶贫的“集结号”,助力鄂西山区的人们拔掉“穷”根。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所大学向社会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奔赴精准扶贫“主战场”
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高校是象牙塔,是做高深学问的地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互动越来越紧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教授认为:如果高校不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之中,那么大学就谈不上贡献力,更谈不上影响力,大学是在“有为”中“有位”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认识,该校近年来深度参与到社会变迁的进程中。
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这个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与贫困博弈的过程中,湖北没有丝毫懈怠。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多次接过湖北省委的“军令状”:积极承担麻城龟山县的新农村建设、通山县脱贫奔小康、丹江口市牛河林区的“三万”活动、巴东县的“616”对口支援工作……
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两个百年目标”,中央打响了扶贫脱困的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这场扶贫之战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再次“临危受命”: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该校党委副书记朱勤文教授心里清楚:本次扶贫长达5年之久,派3名党员干部入村工作,其中一名要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其力度、强度、难度,均超过以往。
精准扶贫工作关键在人,而到底有没有党员干部报名参加?起初,朱勤文和组织部同志心里有些忐忑。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全校不少党员干部主动请缨!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等一系列组织程序后,最后研究确定“以傅艾平同志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张红胜同志、李林邦同志为成员”的3人扶贫工作队。2015年10月9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驻村工作队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出征仪式。仪式上,朱勤文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到艰苦的农村去,不仅要开拓思路完成扶贫工作任务,还要树立党员干部的模范形象,加强作风建设。”傅艾平斩钉截铁地答道:“请组织放心!”随即,该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亚东教授护送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前往秦巴山区的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
摆脱贫困的“路线图”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然而在扶贫工作中,由于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粗放扶贫的问题较为突出。党的十八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扶贫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其中精准扶贫则是核心要义。概而言之,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只有通过精准扶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村工作队牢记扶贫的使命,一路风尘仆仆从繁华的省城武汉抵达700多千米外的小河村。他们与县、镇、村里的干部完成了工作对接之后,迅速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小河村没有购物中心和食堂,甚至连饮水、网络通讯买菜都成为问题。远在他乡,工作队除了开展正常的工作外,自己还得做饭、洗衣,一切日常起居都得自己动手。
工作队刚来到小河村时,深知精准扶贫的压力:全村共有560户共1968人,其中贫困户217户共592人。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为此,工作队开始逐户进行宣传、调研,对全村贫困户全部进行走访。小河村从一组到三组,距离约15千米,海拔最低的一组仅600米,海拔最高的四组约1200米,这里山高路陡,行走起来很是不便。每进入一户贫苦的农家,驻村工作队心里都格外沉重。
驻村工作队成员张红胜在小河村四组贫困户张隆县家中走访时,看到两个脏兮兮的孩子在地上玩泥巴,再瞅瞅那摇摇欲倒的墙壁和破旧不堪的家具,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他当即表示要拿出1500元的工资,资助两个孩子读书……工作队经过20天的摸底,他们找到了“穷”根:因病致贫,75家贫困户中有67户;没有安全的居住房,31户贫困户住房不安全;因学致贫,此类贫困户有25户;因缺少劳动技术致贫。此外,由于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再加上小河村周边绿松石自然资源开采的不规范,导致这里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经精准识别后,工作队确认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54户共521人。接下来,更为关键的是在精准施策方面下功夫。
众人拾柴火焰高
远在省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里的党委副书记朱勤文一直都密切关注着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进展。1个月后,即2015年11月中旬,她带领着该校工程学院邓清禄、倪晓阳、任兴伟3位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风尘仆仆来到了小河村。在小河村,3位专家针对小河村的两个绿松石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村民驻地的滑坡地质灾害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朱勤文与当地干部和工作队员一起,翻山越岭到几户贫困人家调研,并送上慰问金。
精准扶贫,并不是驻村工作队3个人的事情,全校教职工都有责任、有义务伸出援助之手。朱勤文返回学校之后,提出党员干部援款扶贫的建议,经校党委研究同意,采取自愿自觉的原则,倡导全校党员干部捐款,为小河村摆脱贫困尽到绵薄之力。随即,全校党员干部们纷纷伸出了爱心之手。很快,全校就筹集到30万元捐款。在款项使用方面,为了做到精准管理,起到激励效果,他们专门制定了《精准扶贫捐款使用管理办法》。
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分别对双艳养殖合作社、中山茶场、国顺蔬菜专业合作社、利源养羊专业合作社支持4万元,用于其发展产业。根据协议,这4个专业合作社将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并起到激励、示范作用。此外,他们还对村民刘志宏、高因腾、李传周、郭海松、陈泽红、罗厚良、李久成等7人进行大病援助,每人资助3000元。
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驻村工作队仅有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经有关管理部门和村委会的反复商议,驻村工作队出台了《小河村整村脱贫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为小河村力争在2018年整村从贫困村出列提供了“路线图”。规划中提出了“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和“三个带动”的工作模式。“两轮驱动”就是既重视绿松石矿山企业的带动,又大力发展传统种养植业。“三个带动”则指的是矿山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通过“三个带动”,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传统的种养植业,并做好贫困户与这些市场主体无缝对接。
点亮精准扶贫的“明灯”
对于驻村扶贫工作而言,勾画得再美的蓝图,只有在现实当中得以实现,才具有魅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村工作队发现,村里有着较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例如,面积400多亩的中山茶场,其海拨高近千米,生产的高山云雾茶品质不错,但是由于茶树老化、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茶场大面积荒废。再如,小河村附近的矿山,对生猪、土鸡、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但是小河村农户分散种植、养殖量小,缺少有效的组织领导,种植、养殖风险大,使得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虚高。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老弱病残居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既无发展资金,也无致富门路,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仅仅凭着这些贫困户自身的能力,要想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做出文章,显然不现实。
驻村工作队集思广益,决定在能人大户和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方面寻找突破口。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村民解国江原有的养羊专业合作社“利源合作社”重整旗鼓,把贫困户分散养殖和合作社集中养殖的相结合,通过吸纳近10户贫困户和其它农户养羊近千头;陶定
国带头成立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近20户发展生猪养殖;解国顺成立“国顺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8亩以上的蔬菜集中种植基地,吸纳6户以上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并通过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蔬菜生产。原中山茶场场长陈世泽拥有茶园面积350余亩,因缺少资金未能实施精细化管理,因此每年利润微薄。在驻村工作队的激励下,目前已改造老龄茶园150亩,改造后吸纳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并支付村民各类务工费近30万元。这些扶贫举措,使得部分原本外出务工的人们也回到家乡创业。
当村民正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闯路”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村工作队在科技方面给予了帮助。2016年3月,驻村工作队邀请湖北农科院的3名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对国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双河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建设、蔬菜病虫害防治、管理和销售等问题进行现场“问诊”。
拔掉“穷”根指日可待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仅第一批投入资金30万元,更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按照“扶村、帮镇、带县”以点带面的思路,该校珠宝学院帮助竹山县开展绿松石产业发展规划、绿松石国家标准制定、绿松石博物馆的提档升级等研究的筹划工作;环境学院陈华清教授科研立项近10万元,研究解决秦古镇全镇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工程学院邓清禄教授科研立项30万元,研究解决小河村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为移民搬迁提供科学依据;工程学院倪晓阳副教授科研立项30万元,研究秦古镇绿松石矿区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贫困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育落后,竹山县秦古镇就是如此。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教育扶贫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非常关注教育扶贫推进。秦古小学拥有学生755人,14个教学班,教职工37人。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所小学在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急需提高。针对这一现状,驻村工作队向学校进行了汇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20日,该校的附属学校负责人来此实地考察,经过双方的沟通,形成了对口教育帮扶方案。而该校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党员干部们也纷纷慷慨解囊,对小河村10名小学生每人捐助1000元生活费。4月26日,来到小河村检查精准扶贫工作的副校长万清祥教授专程到访秦古小学,给患病教师送去慰问金1000元。
为了使小河村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并促成了巴山绿松石矿业有限公司、湖北宝源矿业有限公司参与了小河村的精准扶贫。目前,两家矿业公司各自包保20户贫困户,3年内负责贫困户脱贫,优先安排他们就业。
2016年6月24~2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教授带领专家学者来到小河村进行扶贫工作调研。他不仅察看了工作队办公场所和宿舍,还和村干部亲切见面交谈。他来到建设中的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村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建设工地,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工作建议。在与双艳养殖基地负责人陶定国交谈时,郝翔听到在养殖基地的带动下,附近摞荒多年的田地重新种上了粮食作物,十分高兴,并叮瞩要注重科学种养,努力脱贫致富。
目前,在湖北省委和竹山县委的领导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村工作队和秦古镇的共同努力下,小河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投资913万元的入村公路拓展工程正在施工;投资近200万元21户的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即将完工;投资70万元的村卫生室与文化广场即将交付使用;投资近80万元的入农户院落公路和投资近80万元的饮水工程开工在即……作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傅艾平,正在争取学校专家们的支持,为村里搭建网络电商平台,力争将村里的农产品推销到秦巴山区之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多措并举,力争在不远的将来,使小河村彻底拔掉“穷”根,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