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晓岚 王一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10 20:49:49
选择字号:
专家呼吁实现创新驱动要加强工程人才的培养

 

2016年11月5日,江苏理工学院举办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哲学高峰论坛”会,多位专家学者与师生共同探讨了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哲学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专家论坛上呼吁:“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应当区分科学人才与工程人才,重视培养工程人才,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知名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院士,许正中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教授,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教育委员会主席朱高峰院士分别做了题为《工程教育与工程思维》《三峡工程与哲学思辨》《创新工程教育,不断推进产业革命》《工程教育与工程哲学应用》《让创新真正推动经济发展》《工程教育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报告。他们从多个角度辨析了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的异同。

“工程师是一种区分于科学家的特殊人才,不能以培养科学家的方式培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在会上如是说。

陆佑楣院士在会上谈了建设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工程——三峡大坝的哲学思考。他表示:“三峡工程是一个科学、理性的造物工程,是时间、历史和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正中教授说:“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强工程教育将驱动国家经济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在高校中强化工程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师人才,将推动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在论坛上,丘亮辉教授希望青年工程师能够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培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培养天人合一的工程理念,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

朱高峰院士说,我们开展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关键是要让工程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产业发展水平相协调,核心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多位一流学者一致认为,高校必须重新认识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培育工程人才,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