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释惑话核电】
由于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核能后来被用于发电时,人们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历史上发生的几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更加深了公众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认为,即便核电技术是安全的,与常规电厂相比,核电厂还是具有核辐射和核爆炸等潜在危险。事实真如想象中那么可怕吗?为了寻求科学的解释,记者日前采访了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记者:不少住在核电厂附近的人担心核电厂辐射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事实果真如此吗?
王乃彦:认为核电辐射很危险是个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辐射,包括去医院检查身体时拍X光片,使用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喝水、吃米、抽烟等,都会产生辐射。这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我们称为本底辐射。既然辐射逃不掉,树立正确的辐射观就很有必要。
在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核电厂附近的日常辐射有多少?相关统计显示:核电厂员工平均每年接受的来自核电机组的辐射量比环境本底辐射要小得多;而周围居民接受的来自核电厂的辐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当于每年增加了5天的环境本底外照射,而现在国际安全标准是公众剂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说,住在核电厂周围的人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记者:有公众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其威力与后果就相当于核武器爆炸。您怎么看?
王乃彦:提到核电,公众很容易联想到核武器,但是核电站不等于核武器——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铀235燃料浓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
遗憾的是,我看到很多报道,并没有给公众讲清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都是化学爆炸,而不是核爆炸。
此外,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因为两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不一样。简单、通俗地讲,核爆炸是通过高对称性、高同步性压缩,把高浓度的铀235压缩到超高临界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从而产生冲击波和光辐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坏手段是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而核电站的核事故是由于超临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核燃料的浓度比较低。
(本报记者 张蕾 袁于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