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
针对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发现基因编辑新方法“NgAgo”的问题,10月10日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研究员等12位中国学者实名公开表示,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学者们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尽快将这件事情调查清楚。
无论是关注度之高还是持续时间之久,也无论是影响面之大还是事件发展之曲折,“韩春雨事件”都称得上是本年度迄今为止最令人瞩目的科学争议事件之一,在这一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有关方面的态度和声音颇为耐人寻味。
先说媒体舆论。一开始,媒体将韩春雨的研究成果誉为“诺奖级”学术成果,并对韩春雨能在条件并不优越的环境中甘坐冷板凳从而取得学术上的重大突破给予毫不吝啬的称颂,也引得“吃瓜”群众的齐声赞扬。
不过,随着有媒体披露中外科学家未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故事开始急转直下,众多媒体开始在未能获得学术界权威意见的情况下,持续质疑韩春雨的实验结果。由于这些报道带有明显的意见倾向,使得社会大众无形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
而校方和地方政府则异乎寻常地对韩春雨不离不弃,一赞到底。河北科协副主席、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部门的任用、奖励与荣誉依然纷至沓来。河北科大更是获得了河北省发改委的2.24亿元财政拨款,用于建设该校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不能不说,媒体质疑也好,政府点赞也罢,别看有这么多人在关注韩春雨,但真正了解并懂得韩春雨研究成果的却没有几个,包括笔者在内,大多数人都是门外汉,看个热闹而已。媒体的“穷追猛打”有着制造热点和吸引眼球的内在冲动,政府的“一赞到底”也暴露出“力排众议”“我行我素”的习惯性的权力自信和执拗。两种态度,其实都是非理性的。
令人遗憾的是,围绕韩春雨事件的众声喧哗中,唯独缺少了最应该出现的“学术共同体”的声音,比如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其课题经费资助方、其区域所在的河北省科协,以及基因编辑方面的全国性区域性学术组织等等。到目前为止,面对质疑,上述任何学术组织,都没有采取任何调查行动,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笔者呼吁,科学共同体理应有所担当,尽快启动科学调查程序。否则,放任事件持续发酵下去,可能会严重影响中国科学界的声誉。至于韩春雨本人,也应正面回应社会质疑,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6-10-1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