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北京10日讯(记者甘晓)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获悉,首批第8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近日已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成功布放于南海中部海盆水域,标志着我国主导建设的“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正式拉开序幕。
这是由该所负责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出资购置的首批国产北斗(HM2000型)剖面浮标。
HM2000型剖面浮标是一种由我国自主研发、且使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定位的自动剖面观测仪器设备,具有双向通信、搁浅保护等功能,投放入海后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自动完成下潜—定深漂移—上浮—水面通信—下潜等循环工作过程,可在海洋中连续工作2—3年。浮标还将分批投放,以保证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将始终维持有20-22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
据Argo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布放的7个浮标已经按预先设定的观测周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顺利发送回多条海面至2000米水深范围内的温、盐度剖面资料;并通过国际Argo资料管理小组(ADMT)规定的数据质量控制程序检验,这些现场观测数据均符合国际Argo计划规定的观测精度要求;第一批由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获得的来自“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温、盐度剖面资料,目前均已通过中国气象局的全球通讯系统(GTS)接口,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即时共享。
Argo即“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如同陆地上的气象站组成的天气预报观测网一样,单个的浮标相当于一个探空气球,旨在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0-2000m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浮标的漂移轨迹等资料,以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秉承“以我为主、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将由中方负责投资建设,吸收南海周边国家参与,获得的信息、资料有限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