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在精英教育方面是成功的,不仅培养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一大批科技、商业精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这与其有利于精英阶层优势的世代积累有关,也与其宽松、非竞争,使孩子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得到保护的教育环境有关。
但也是这种有利于精英阶层的制度安排,使美国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社会分层,迟滞了人才流动,尤其阻滞了底层青年人的上升渠道;而宽松、非竞争的教育环境,则使美国学校出现了一大批“掉队”学生,或“差生”。
从“扶助弱势”到“每一个学生成功”
43-17=?48÷3=?在中国小学毕业生中,5秒钟内不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可能不足5%;在美国小学毕业生中,5秒钟内不能做出正确回答的可能高达50%。
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使美国社会长期受到贫困、犯罪、吸毒等问题的困扰。为改变局面,在林登·约翰逊总统推动下,作为“向贫穷宣战”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会通过并颁布了《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SEA)》。ESEA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扶助弱势,明确提出向美国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穷人、少数族裔、移民等提供帮助;二是权力集中,联邦政府扩大对教育的干预,从以前教育问题的“旁观者”变成了主要的“资源提供者”,增加了联邦预算中的教育拨款。
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以后,主持了对ESEA的一次较大修订,将其命名为《1994年美国教育改进法》,由国会通过并颁布实施。同时通过了《美国教育2000年目标法》。这两部法案完全保持了ESEA“扶助弱势”的基本宗旨,进一步强化了教育领域的中央集权。这次修订的突出特点是明确了“时间表”和改革目标,明确、具体、详细地规定了到2000年美国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
小布什总统首次竞选的主题是教育改革。2001年1月23日,刚刚就任三天,他就推出了被称为“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改革方案。同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他主持修订的新ESEA法案——《2001年一个都不能少法案(NCLB)》。法案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以问责、灵活性和选择性填平教育成就水平鸿沟从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其后,美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家喻户晓。
NCLB改革的关键词是“问责”,重要内容是加强考试,核心举措是在四年级和八年级举行州统考。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这种强化考试的改革确实是必要的,可以督促缺乏自觉性的学生以减少“掉队”。但这也带来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给教师和学生都增加了很大压力,考试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指挥棒。问责压力下,许多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应试措施——州统考科目在时间、资源、教师等方面得到加强,其他非统考科目,包括美术、音乐、体育等,则被削弱。为了达标,不少中小学延长学校上课时间,放学后补课,缩减学生休息时间。
“应试教育”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不利于教师的创造性发挥。“应试教育”造成的竞争性教育环境也不利于优秀学生的自由发展,可能使优秀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挫伤。伴随改革的推进,“应试教育”的弊端也越发明显。小布什的教育改革遭到一些教育专家的批评,尤其是遭到来自基层教师的强烈抵抗。
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的教育部宣布各州可以提出对NCLB法案进行豁免。到2013年5月20日,已有38个州的豁免申请被教育部批准,还有10个州等待批准。至此,NCLB已名存实亡。
如何不步NCLB后尘,在“救济后进”和“保护优秀”之间保持平衡,成为奥巴马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09年2月,宣誓就职一个多月,他签署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2009》,提出了教育改革口号“力争上游”,拨款43.5亿美元建立“力争上游基金”,支持各州教育创新。2011年12月6日,奥巴马选择堪萨斯州奥萨沃托米高中宣布了自己2012年大选的连任竞选纲领。他在演讲中说:“二战后,出身贫寒的美国人成为中产阶级的可能是50%,上世纪80年代降为40%,今天,这一比例已经降为33%。这种局面必须扭转。”经过长期讨论和两党沟通,国会在2015年11月19日就ESEA修订达成一致,经过修订的新法案被命名为《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ESSA)》,12月10日签署,取代了已施行14年的NCLB法案。
美国教改的三大特点
新的ESSA法案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减负”,改变了NCLB法案中联邦政府对学校严格的考核评级制度,减轻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压力和负担。奥巴马承认NCLB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确实整体提升了教育质量。但是,应试教育也带来明显的负面效果。新法案保留了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的州统考,同时鼓励各州、各学区、各学校开发并实施灵活、适用的多元评估方法,强调对学生审辩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估,而不是仅仅考查知识记忆、依靠考试分数进行评估。
新法案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权力下放”,结束了由联邦教育部主导的、以测试成绩为基础的问责制,代之以州问责制,将教育控制权力归还给各州和地方学区。
在“减负”和“放权”的同时,新法案并没有放松对“掉队”问题的关注。ESSA规定,根据各州自己界定的评估分数处于底部之5%的学校,毕业生少于67%的高中,弱势群体学生学业成绩始终不佳的学校,可以被州政府接管。
关于自己的教育理想,奥巴马说:“通过这个安排,我们再度确认美国根本性的理想——让每一个儿童,不论他的种族、家庭收入、背景,不论他的邮政编码,不论他所居住的地点,都能获得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
美国的教育改革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教育改革由总统推动,以国会通过的教育立法作为保障。在约翰逊总统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ESEA法;在克林顿总统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教育改进法》和《教育目标法》;在小布什总统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NCLB法;在奥巴马总统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ESSA法。其二,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明确地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其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为了发挥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从1965年开始,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到2015年,及时进行调整,重新向地方政府放权。从2001年开始,加强了考试和问责,到2015年,及时进行调整,遏制了“应试教育”的苗头。
中国教改要给优秀学生留出更多空间
美国教育改革给我们最重要启发是:世上没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改革选择。美国宽松、非竞争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但不利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我国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成长,但使许多中下的学生成为中等,使许多中等的学生成为中上,帮助许多可能掉队的孩子避免了掉队,基本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
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性优秀人才培养。1949年以来,被世界公认非常聪明的中国人在科学文化领域贡献甚微,中国制造业在多数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挫伤了优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今天,那些反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反对高考改革的人最重要、最堂皇的理由是所谓“维护公平”。高考是今天世界上最公平的大学招生方式之一,但改革并不是因为高考不公平,而是由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
如果今天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考虑保持目前的“应试教育”局面不变,为避免一些孩子“掉队”而压缩那些优秀学生的发展空间。但今天中国面临着激烈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给优秀学生留出更多发展空间。
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启发我们,中国如此之大,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问题上的中央集权,很容易产生“橘枳效应”,事与愿违。在教育问题上,应更多地向地方、学校放权,调动其积极性。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