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某“青椒”打院长,打出了一场舆论混战。一个本该严肃对待的事件,成了知识界的舆论狂欢,实在不该。一方面,无论如何,斯文之地,暴力动粗,大庭广众之下打一六旬长者,既不符师者身份,亦违反国家法纪;另一方面,打人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学术界科研体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也在娱乐化的舆论环境中被消解,从而可能使我们丧失一次理性检视问题的机会。
长期以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平静的表面下,不少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其实不满很多。“青椒”一词,既是其对自身的自嘲,也是对令人不满现状的形象描述。
“青椒”在大学是天子骄子,在学术上术有专攻,往往是思想界的创新者、意见领袖。他们教书育人,本应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为什么在为人师表之后,却产生那么多不满呢?2015年下半年,笔者曾经主持课题组对北京市青年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科研教学与社会心理进行调研,收回问卷153份,深度访谈57人,其中有些发现颇有意味。
“青椒”往往太穷。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北京市统计局曾对北京市知识分子分布比较密集的3个行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金融业中2013年平均工资达到20万元/人,而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工资平均仅为8.5万元/人,也比信息技术从业者的11.9万元少了3.4万元。横向比较,可以看出“青椒”在同辈群体中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同时,“青椒”多为2002年以后就业,并未能享受到计划经济的福利保障。
“青椒”往往人微言轻。调研发现,“青椒”往往思想活跃,他们有着100%的网络使用率,关注社会政治动态,选择“所发文章或者帖子被大量回帖”者占比达到26.8%,与“所发文章或者帖子被大量转载”并列。悠游于网络世界,何尝不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疏离呢?数据证实了这个设想,在设定最高分为10分的几个选项中,得分情况分别为:学术研究难以得到支持(调研及获取资料难),5.21分;到基层部门开证明、盖章、办申请等难,5.08分;单位内民主建设落后,“一言堂”现象比较常见,4.92分;单位内部办事难,4.87分;职称评定不公平,4.85分;单位内部人事关系复杂,4.76分。受访者中,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参政议政渠道非常畅通的比例,仅为2.61%。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与知识民工的落差,自然让“青椒”们吐槽严重。在关于单位的激励机制方面,在总分为5分的评价中,“学术评价机制”得分仅为2.54分;在对单位科研机制的评价中,认为有“很大正面作用”的仅占5.23%,可见该群体对单位激励机制的认可度较低。在学术奖励中,有22.22%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官方垄断产生的学术评奖会造成不公正。深度访谈也发现,正是由于对身边管理体制的不满以及单位内部民主参与机制的匮乏,使得有些“青椒”往往将对身边现实问题的不满迁怒于体制。
毋庸讳言,前述问题指向高校及科研院所一个诟病已久的痼疾,那就是“行政化”。行政领导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单位内部民主参与的匮乏,使得“青椒”难以发声,或者发声也得不到重视。
因此,笔者认为,“青椒”不满的往往是高校科研院所在过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不尽符合科研规律,不够尊重科研人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这既妨碍了我国的科研创新,也导致“青椒”们吐槽不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