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30 9:47:27
选择字号:
周培:都市农业应升级服务于城市群

 

■本报记者 黄辛

“在城市群发展的大背景下,都市农业应从服务于城市升级为服务于城市群。”9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培教授,在由该校与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的2015全国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上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以都市为单元的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治理等问题可由城市群协同得以弥补。

周培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形态和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如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主导型都市农业;以欧洲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主导型都市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型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板块,《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把“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列为“率先实现区域”。2012年首届全国都市农业现场会将都市农业定位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制定了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农业已成为强大的社会需求。

但我国还将面临城市食物刚性需求、农产品安全全程管控难度大、现代化、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等突出问题。

他同时表示,尽管都市农业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整体来讲,相关研究停留在概念、功能、特征等较表层的问题上,缺乏系统性,对实践的科学指导比较有限。为此,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都市农业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空间、功能、结构和模式四维一体的都市农业四维理论,并形成了国内第一部从战略到技术系统研究都市农业发展路径的专著《都市现代农业结构与技术模式》,并结合实践,集成了七大都市农业高效生态模式。

根据都市农业四维理论,在周培看来,结合我国国情,都市农业将要面对都市食物刚性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合理规划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的空间资源,科学布局农业产业链结构,集成生态高效的产业技术模式,实现城市农产品保障供给、城市生态保育和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需要。

当前,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就如何推进城市群都市农业协同,周培提出建议。第一,构建城市群内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区域协同保障体系。加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产业在城市群内的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管控。第二,强化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系统构建区域经济协同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挖掘各地特色,错位竞争,形成农业多功能产业;建立城市群农业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体系。第三,面向城市群培育农业接二连三的新兴服务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养老等都市农业生态增值服务业,发挥农村本身具体的生态和资源优势。第四,构建城市群都市农业区域性协同体制机制。政府搭台,建立合作平台,提高协同层级,制定协同产业规划。市场化运作,支持鼓励跨区生产经营一体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面向城市群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第五,建立都市农业领域学科群、加强产学研合作。都市农业本身具有第一、二、三产的综合功能和多学科交叉特点,“大农学”的学科发展思路已不适应这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的科学发展,强调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学科与环境、人文、经济和工程等学科的交融和集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都市农业理论和实践体系。

周培表示,发展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社会稳定功能的城市群协同下的都市农业,是未来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将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5-09-30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