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9月2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罗斯(David J. Gross)、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威滕(Edward Witte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中国科学的巨大跨越——预研中的超大型对撞机的完工将改变粒子物理学》,评价高能环形对撞机(CEPC)的设想方案如果完工,将会改变世界粒子物理学。
“我们希望看到中国能进一步推动该项目,同时,为了科学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呼吁美国参与这一项目并作出贡献。”他们在文章中如是说。文章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是全世界认识中国科研贡献的绝佳时机,这将进一步促进中美在科研领域,尤其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合作。
2012年,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验证了40多年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预言。然而,这一发现依然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和亚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统一以及量子引力的相关问题,科学家们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宇宙起源。而要想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仍须依赖更强大的科学装置。
文章提出,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粒子物理研究在中国有条不紊地发展着。近几年,中国的粒子物理研究大踏步前进。如今,在大亚湾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王贻芳的领导下,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粒子物理研究长远规划。规划中,包含了被称之为“超大型对撞机”的建设。这个加速器将于本世纪20年代进行极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撞,从而能远比LHC更细致地揭示希格斯粒子的性质。在本世纪30年代,其目标是再次实现高能质子对撞,其能量远高于LHC的最高能量,用以挑战人们现有的认知和探索未知。
“中国会建设该项目吗?我们无从知晓。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初步的重要决定。”两位科学家在文中写道。文章认为,中国将可能因此项目一跃成为世界重要前沿基础学科的领头羊。更为实际的好处是,通过建造如此庞大的对撞机,中国将在尖端科技中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从超导磁体到高速电子学读出的探测器,从而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对美国来说,参与这一项目也是极为有益的。
此外,他们在文中还表示,CEPC的建设吸引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通力合作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增进理解,建立信任。
(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2015-09-28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