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荆州市人。1989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六年制临床医疗系本科,1995年毕业分配至第三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1997年至2000年在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至2002年攻读免疫学博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5年为加拿大温尼伯曼尼托巴大学儿科和免疫系访问学者,2005至2011年担任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副主任,2011年起担任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9月12日上午,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国家外专局等单位支持的“首届国际青年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在北京亦庄开幕。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相互关系、免疫学的发展现状等问题,科学网记者对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万瑛博士进行了专访。
问:您本科时候学的是临床,后来转到了研究方向,有没有后悔过?
答:那个时候当医生还没有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也觉得医生的工作很有意义。但它在科研上的挑战性还是相对低一点,所以当时很想去做科学技术研究。
问:您看到自己的技术研究成果对临床有帮助时,会不会更有成就感?
答:技术和临床之间的讨论有很多。我有在临床的同学会认为技术研究做了半天不知道有什么用。某一项技术或许不能改变临床现状,但是如果你放到时间轴上去看,现在的临床水平比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源于技术研究成果的积累。
现在提出“精准医学”概念,也是希望促进技术和临床间转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转化有两部分:一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如深度测序和组学技术改变临床的诊疗技术;二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不那么考虑到临床的转化,但是带着转化医学的思路可能会促进很多东西,更考虑临床的可应用范畴。
问:也就是做科研时,有时不能太刻意地为了直接作用于临床而研究,但是加强这种转化的观念也更好?
答:在美国做技术研究的是相当少的一群人,最终做应用公司是很庞大的,中间有实验室积累的整个研究链的科学家们。我们国内的这个科学链可能还不是很完整,公司也没那么大,技术研究也不是那么强,中间环节也比较薄弱。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都在不断地发展,这是要靠很多人共同完成的。
问:我看您是做免疫学这方面,“免疫”在基础和临床上都是很重要的,它有沟通二者的作用吗?
答:免疫对医学是非常有贡献的,从早期的抗病毒疫苗,到现在的疫苗克隆学,都对技术和临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免疫学在最近5-10年内也推出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案。
问:免疫也是一个包含内容比较广泛的学科,一些青年学生想进入这个领域的话,怎么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答:免疫学科在近三四年里有几次大的融合,一个是在分子免疫方面,现在很多研究人员是在基础分子生物学的领域里做研究;第二个是细胞免疫方面,尤其是在肿瘤研究上,最近进展得非常快,投入也非常大。
其实作为学生来讲,应该很少会自己选课题。如果是在读博士的话,我觉得还是要有点抱负,起码想做更好的文章,而不是拿个学历证书。要带着真正为其他人做贡献的思想,任何一个课题不管是大课题还是小课题,做到极致都可以做的很好。
问:在DNS医学院这样的地方,病历的资源很重要吗?
答:那当然,自从转化医学概念提出以后,现在文章上常讲临床病例上需要验证。有人说《Nature Immunology》是《Nature Mouse Immunology》,因为大部分研究都在小鼠身上做。在人的免疫上讲,人的免疫系统会更复杂,遇到环节会更多。现在有些科学家转到把一些高等生物当成模式动物,比如像猴子。因为把人取样做研究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在跟医院里面结合去做临床样本的这种研究已经是个很大的潮流了。
问:您做免疫会用到临床上的什么样本?
答:做免疫主要是用外周血,取别的组织还是不太容易。因为脾脏、淋巴结、胸腺这样的组织在人身上都不是一个大的器官。当我们做肿瘤免疫的时候,可能会拿到肺癌、结肠癌、肠癌、胃癌的样本做免疫组化 ,也可以去分离里面的细胞,或做测序等等。
问:您这次来这个青年生命科学论坛感觉青年学者在免疫方面的报告如何?
答:做免疫报告的真不多,这次的主题主要在结构蛋白这块。我觉得这个活动要经常举办的最好还是以分类的方式举行。当然像这种交流也挺好,大家可以见到根本不在自己研究方向内的很好的研究人员,也许找到合作的地方。但是讨论问题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远,大家可以走马观花地看一看聊一聊,但讨论具体问题还需要细分,比如神经、肿瘤、干细胞等等,这样大家交流起来话语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