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坤 记者刘万生 9月4日,美国《自然》杂志刊登了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首席专家王国豫参与、全球15位人文与社会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承认人工智能的黑暗面”一文,使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人工智能致力于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生物与基因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与神经科学即所谓“会聚技术”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2015年7月17日《自然》杂志以特稿的形式报道了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的经济推理与计算理性、以健康为目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与面临的挑战。尽管这组文章呈现了可靠、扎实的信息,也有学者提到对伦理问题的关切,但是总体上偏向技术乐观主义。
国际著名的科技伦理专家米切姆、伍德豪斯和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教授等认为,必须“承认人工智能的黑暗面”。在思考如何将作为人工智能的好处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鉴于当前国家治理和国际管理体系的不足,在没有经过反对者和支持者平等对话的政治程序之前就对人工智能进行大量投资是危险的。事实上,人工智能主要是被大量的男性,白人和东亚人所主导,而且他们大部分是年轻的、富裕的且受到较高教育的技术科学家以及企业家和富裕的消费者。人类的大多数仅仅是局外人,同时也没有任何机构能够保证机器人可以完全被人控制,目前更没有任何程序能让全人类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决策中。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应当推动更广泛的、有各方面代表参与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