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8 10:05:41
选择字号:
贺林院士:新医学或可解密抽象生命体

 

■贺林

人的机体除了肉体部分外,还存在有虚体部分,也就是“抽象生命体”部分,如精神、心理、心灵、思想、思维、意识、意念、感观、认知、食欲、情欲、情感、幻觉、幻听、幻想、灵魂等。虽然它们实实在在地存在,但是看不见、摸不到。由于这些特点,使我们往往忽略和低估了它们的作用,以至于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中缺少了核心内容。

抽象生命体的核心作用

去年三位科学家因研究脑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近中美欧各国相继开启“脑科学计划”。这让我们开始关注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如何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怎样存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空间和边界定位,从而顺利找到回家的路?去年诺贝尔奖的颁布,为我们解答了疑问。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的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揭示了大脑中的“GPS”定位和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无独有偶,在我国的一次脑科学计划研讨会上,也就是在以上诺贝尔奖公布前的半年左右时间,我有幸提出了建立中国人脑GPS作为我国脑科学计划的建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被采纳,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前瞻性,并得到了与会者的共赏。

脑的另一大特点,是在不同状态下对事物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典型的例子体现在,人在不同状态下画出的同样一只猫展示出的形态完全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显然,这一切都是抽象生命体作用的结果。

脑还时常出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我们一般认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总负担的首位,但实际上精神障碍及自杀人数所占比例遥遥领先,居于首位。

按照原卫生部的统计数据,精神疾病占据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是我国最大的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健康,精神健康才是主要的健康。目前人们普遍认为,80%的肿瘤患者是被吓死的,当我们的精神崩溃,免疫系统也会跟着崩溃,导致肿瘤细胞肆虐。因此,对肿瘤的研究应该首先调整到对精神问题的研究。由此,这些无情的现实正把我们带到一个关注精神疾病的时代。

然而,大脑出错除了带来麻烦,同时也可以带来天赋和创造力。据统计,把各个领域的前300名著名人物进行分析,他们中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所占比例为:政治家17%,思想家26%,画家7%,科学家18%,小说家46%。我们如果忽略这一天才源泉的规律和事实,那是愚蠢的。

由此可见,解密抽象生命体似乎更为重要。要使行动有效,应该从机体最重要的“部件”——大脑出发,从事指挥人类行为最重要系统、人类智慧与创新性最核心部位、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人类财富的创造中枢开展启动认识过程。

从基因差异看抽象生命体本质

如何才能解开抽象生命体的秘密?在我们的研究中有一个较好的例子,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其中一位参赛选手周玮因具有极强的心算能力引起全社会关注。作为“最强大脑”策划方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对周玮的大脑作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周玮的全基因组测序与他的家人以及周围对照人群相比有多个位点存在显著差异。

另外,基因组解读分析表明:同卵双生孩中,一个得了精神分裂症,另一个同样患病的几率高达50%,如果父母都有精神疾病,同卵双生患病几率也几乎达到50%,单卵双生则有17%的可能性,而在正常人群的患病率是1%。所以,遗传关系越紧密,患病风险越大。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把中国人的精神分裂症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这两个区域,后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致病位点和易感位点找出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抽象生命体的基因定位中起到重要作用。

精神类疾病不仅与遗传因素相关,还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关,这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难以捉摸的疾病,新医学是目前最有可能解开此结的钥匙。

新医学有望攻克难题

如何才能准确诊断出精神疾病,还抽象生命体健康,新医学的问世有望攻克这一难题。

目前,我国的出生缺陷率还处在高位,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都处在升高趋势。这是因为现有的医术水平很难看清疾病深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由此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数据将扑面而来。在遗传咨询的纽带作用下,大数据与临床疾病特征有机结合后,促使人类更好地和病魔作斗争。但旧医学面对大数据完全没有招架之势,所以必须要有人来支招、帮忙,此时,遗传咨询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今天的“新医学”:新医学即旧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精神病时代,由中国遗传协会大力培训遗传咨询师的纽带作用下,新医学正使我们有可能解决抽象生命体具有的人类最重要的疾病、最多人数的疾病、最昂贵的疾病、最惹麻烦的疾病、最具创新力的疾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国家给予我们的重托。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席。本报记者李惠钰根据其在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科学报》 (2015-09-08 第7版 生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