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参与 |
584名大学生竞逐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
|
近日,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在中国海洋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指导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共有29所高校、339支队伍的584位参赛选手参赛,参赛作品数量较去年增长三分之一。
比赛设创意设计、设计与制作、舰船模型智能航行、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赛和帆船模型六大类。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类比赛中,参赛者自行制作“雪龙号”科考船和“鞍山号”(舷号101)驱逐舰仿真模型,作品外观精美、细节丰富,多采用环保材料制作模型主体。帆船模型比赛首次设置就吸引了16支队伍报名。
五队上阵,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由老师牵头、学生负责人蒋岩组队,该校的五支帆船模型队伍就这样建立起来。
五队齐上阵,同步协作、定期交流,在大家的努力下,“五支队伍的作品80%相同,核心技术完全一致。”该校2012级学生李保岭告诉记者,五支队伍在帆船模型比赛中获得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就像《四驱兄弟》里的那些队伍一样,我们团队的五个作品整体水平差不多,”蒋岩说,“最初计划中,五条船各具特色,三条分别是程控、超声波控制、单目视觉,两条是相互交叉,然而最终比较曲折,没能实现。”
以荣获特等奖的HEU白鲨为例,小组从2014年12月开始酝酿,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和咨询指导老师,五个团队间交流探讨,逐渐加深了对帆船模型的研究学习。“我们小组的难题在于打舵时间的确定,”李保岭告诉记者,确定打舵时间有两种定位方式——超声波定位和时间定位,参赛作品多采用超声波定位,他们选用了受干扰较小、稳定性更高的时间定位,它的难度在于需经多次试验提高时间的精度。
水下救援,海军子弟的赤胆柔情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的参赛作品水下自主探测救援艇——“NAVY SAILVOR”,获大赛设计与制作项目特等奖。
“潜水员的选拔难度堪比飞行员,培养成本高、人数有限,”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系讲师史建伟介绍,“这款机器在危险地段仍可使用,可以作为水下救援行动的辅助工具,已实现自动循迹功能、清洗和水下供氧功能,配有剪刀来切割缆绳,生命探测功能和水下切割功能还在研发中。”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校友、24岁潜水员官东让出潜水重装具的救援经历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潜水员救援时对身体损伤很大,鼻孔流血、双耳胀痛等都会出现,我们想设计一款航行器,帮助潜水员进行水下救援,降低危险系数。”该校兵器系2012级学生李秉钊如是说。
自今年五月末起,身在军校的五名队员为积极参赛做准备,白天紧张地上课、训练,他们能利用的只有晚自习时间和短暂的暑期。比赛前的近两周里,队员们睡在纸箱子铺成的地铺上,没有枕头、没有被子,忙到凌晨3点多成了生活的常态。
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压力太大,他们一度想放弃。“大概有三次,机器本来好好的,一下水就坏了,主要电路烧毁、几乎所有的部件都要重新制作,”队员之一李晓宇回忆说,“过程中有过急眼和争执,但睡一觉、接着干,第二天还是一起努力的好哥们儿。”
“是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当站在赛场上,我觉得比赛结果不是很重要了,兄弟的情谊、一次次失败后的成长,才是最大的收获,谢谢兄弟们。”队长肖本帅动情的对记者说。
台湾高校首次参赛
台湾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携七支队伍、共23名学生参赛,分别参加船艇模型智能航行类、航模竞速类和设计与制作类的比赛,这是台湾高校首次报名参加该项赛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助理教授洪文玲告诉记者,23名学生中有4人是高中生,另外19人来自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类似的比赛‘学生自制船模大赛’在台湾办了十年,面向高中生及大专以上的学生,这4名高中生的参赛成绩优异,经推荐也一块来参加比赛。”她说。
“今年,我们想带学生们来大陆增长见识。”洪文玲说,这边赛事的规模更大,学生来看大规模的比赛,有启发作用,“希望两岸学生多多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和激励”。
据洪文玲透露,2012年联系上后,去年双方讨论了比赛项目,求同存异,在赛事缘起不同的情况下寻找可共同合作的点。由于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后不一定参赛,但在推广船舶海洋科技的方面会与大陆保持交流。
作品将参展,促进产业化进程
据悉,参赛作品还将于今年十二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设置专区,直接与行业客户对接,寻求合作机会,加快学生创新作品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海洋科技领域的学生创业。
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组委会委员方普儿前来观看学生作品,她表示,虽然学生的设计可能不甚成熟,但其理念具有创新性,与企业挂钩可使双方有更好的发展。“希望能借此机会给年轻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作为展会的新亮点,展示船海业的后备军力量。”
谈起对成果产业化的理解,参赛选手、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常杰说:“要想走向产业化,作品需要具备实用性和稳定性两方面,我们团队设计的微型水下探测机器人实用性强但稳定性还有待提高。”针对现有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存在的体积庞大、造价高昂、操作复杂等不足,他们开发了一种用于在浅水域进行水下侦测、摄影、勘探的ROV水下机器人,特点是体型极小,造价低,操作简洁,方便携带,可大量生产并广泛投入使用。
“主控板由自主设计开发完成,”队员李文泽欣喜的介绍,“视频传输系统采用光纤视频通信套件,并使用WIFI信号回传图像,实现了无线传输。”而实验过程中多次损坏的光纤成了难题,评委建议其尝试把光纤改为更结实的磁带,使队员们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