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5 9:18:41
选择字号:
马铃薯专用品种开发缺少“巧妇”


 

①马铃薯品种展示

②马铃薯厨房展品


 

③参观者品尝马铃薯产品。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这几天,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很高兴。

7月28日~30日,2015世界马铃薯大会在北京市延庆县举办,而该集团所属的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在延庆县正好有育种基地。让梁希森更高兴的是,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落户延庆县,并与其基地是“邻居”。

据国家马铃薯中心主任魏培娜介绍,该中心通过利用远缘种的优势基因,培育抗病性马铃薯品种。在中国成立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让包括梁希森在内的从事马铃薯产业的人士有了欢呼的理由。

年初,我国实施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战略以来,马铃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马铃薯馒头在北京成功上市,并在各大超市迅速铺开。随后,各类马铃薯主食产品也逐渐走进大众生活。然而,一面是消费者对马铃薯主食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一面是主食产品加工专用品种的供不应求,这让很多企业和科学家困惑。

专用品种缺乏

“全粉加工专用品种为零。”张家口雪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登社的介绍让包括记者在内的“外行人”很震惊。

同时担任国家农业部马铃薯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的王登社介绍,从2006年到2014年共有39个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其中适合鲜食品种30个、薯片品种5个、薯条品种2个。

据了解,目前我国生产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只有少数几个适宜中国特色的主食化开发,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专用品种依然是国外引进品种一统天下,如“夏波蒂”和“大西洋”。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广存指出,这两个品种需要大肥大水,适应性弱,抗病性差。

与此同时,这也给国内马铃薯育种家提出严峻的考验:如何创新品种选育途径,加快不同主食产品的专用品种选育,培育出更多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主食化品种?

事实上,经过科学家和育种工作者的长期努力,我国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1年,由中国农科院牵头,马铃薯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为实现马铃薯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开发,已建立国家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保存2000份种质资源,“这为选育主食加工专用型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此外,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所在地延庆也正准备打造马铃薯种源之都。据延庆县委书记李学军介绍,延庆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赶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为三地在更大范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创造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28日当天,延庆县和张家口市签订《马铃薯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品种研发、科技攻关等5个方面的合作内容。

向更营养靠拢

在2015世界马铃薯大会召开之际,梁希森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内蒙古10万亩种薯今年秋收时,从中精选1000吨优质“紫玫瑰”马铃薯,投放市场,“要想知道中国最好的马铃薯有多棒,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口尝一尝”。

梁希森也是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大会展厅,“土豆主食厨房”受到了参观者的欢迎,人们排队准备享受这场土豆宴,其中就包括“紫玫瑰”做成的土豆泥和饮料。

据悉,该品种是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亲自命名的“中国最好的土豆”。该品系不但兼有粮食、蔬菜、水果中的全部营养,维生素C含量10倍于苹果,钾含量4倍于香蕉,而且富含花青素及多酚等强抗氧化剂。

在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看来,品种的选育就应该这样,“更应关注营养,研究建立主食加工适宜品种筛选与培育的评价体系,将维生素A、钾等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特征营养素含量高作为重要指标。”

在马铃薯发源地南美洲安第斯山的秘鲁,人们利用原始马铃薯等当地特有的原料烹饪出更多的美味佳肴。“加工行业也充分利用马铃薯颜色多样性的特征,推出各种各样的彩色薯片产品。”国际马铃薯中心研发部负责人Oscar Ortiz表示,粉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的马铃薯不仅色彩艳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和微量元素,促使秘鲁人均马铃薯消费量在过去的10年中增至85千克。

“未来5~10年,要开发并上市第二代、三代主食产品,提高产品的工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开展产品营养功能评价,分人群、分地区大范围产品消费引导,提高马铃薯主食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典型地区开展马铃薯营养、消费、生产一体化综合示范,形成以马铃薯主食产业化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马铃薯产业新格局。”王小虎有这样的期望。

科技对接产业链

毋庸置疑,在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将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李广存认为,科技工作者可更好地依据产业链来布局科技链,针对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开展育种、栽培、加工等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该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同时,与会专家认为,企业也要积极寻求投资,加快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

据介绍,希森集团已投资30多亿元,先后在山东、北京、内蒙古和河北建立了微型薯育种基地和种薯大田繁育基地,培育出18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2008年6月,由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唯一一个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希森集团挂牌成立。

不仅如此,余欣荣介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每年稳定支持26位岗位科学家、31位综合试验站站长开展工作,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新产品进行研发。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更应将企业纳入其中。”王登社建议道。

而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也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落户北京,为中国马铃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产品研发等提供了难得的人才、资源要素。”余欣荣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8-05 第5版 农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