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本科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中,却产生了种种偏差。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培养路线图”悄然走过两年时光。这是否能为高校本该坚守的“本科立校”开创新鲜的局面?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
“追求短平快没有前途”
记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最重要的本科教学工作往往被极大地忽略。人大本科路线图,应该说是质量工程,它不像科研那样短时间内就可以见功见成绩。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洪大用:大学的核心使命是育人,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已经强调了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当然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但是我们认为本科生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就很难有高质量的研究生,也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这个路线图的目标,是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厚重品质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所以我们的改革目标实际上是促进回归大学本位,加强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大学依然表现出过分的功利色彩,比如说追求短平快的项目,做表面文章,而不踏踏实实练好内功,这样的大学是没有前途的。
“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是自家田”?
记者:现实中科研和教学总是容易顾此失破,您觉得应该怎么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合力?
洪大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教学和科研之间,往往认为存在冲突。比如有一种极端的说法“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是自家田”。一些人追求个人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追求个人的职称和声望,然后忽视教学。在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人说大学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但事实上,一方面科研的优势可以通过教材、通过课程的开发转化为教学的优势。一个有名的教授,他研究前沿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跟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这是我们鼓励的。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这个反过来也会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促进他有更大的理论突破。所以说很多具有原创性质的、学科基础的理论与创新,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做法是,一边通过精实课程制度鼓励老师转变教学方式,把研究的前沿、方法带到课堂中去。
另一边我们也鼓励学生有准备地学习。我们现在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1小时,在课外学习1.5到2个小时,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把课堂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场所,变成探究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生在获取新的知识,激发新的灵感方面,有的方面不一定差,所以我们的课堂从简单传授知识的场所,变成一个共同创造知识,创新学术的场所,这是我们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很重要的目标。
当前确实是存在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导向问题,可能导致了一些误区。一方面教学质量的好坏,量化、评估难度还很大。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教学的基础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包括对于教学质量评估,也在不断完善。努力使教学成为一个可观察、可评估,可以分出差别的活动。相对来说,科研工作更容易评估一点,你发表多少篇文章,出版多少本书很容易评估。所以现在难点可能也就在这,怎么样去评估教学质量的好或坏。
学校针对这个制度,已经做了一些变革。比如教学准入制度,对老师还是有很大冲击的。
“和西方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不是理念”
记者:本科路线图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吗?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洪大用:有几点共同点。我也了解过美国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国内一些大学,有一些方面是共通的。第一个就是教学改革以学生为重,要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的变化。要强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不是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第二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在课堂当中,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是一个参与者,不是知识的背诵或者记忆者,他是知识的创造者。所以研究型学习是一个趋势。无论是杜克大学开设的跨学科的课程,还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训练,都是强调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变革。
第三个共同的趋势,是强调跨文化沟通。今天,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越来越频繁。个体怎样去认识、怎样去适应,怎样来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的能力非常重要。国外大学其实也提倡教育的国际化,它的国际化是让更多的学生去其他文化国家交流学习,这一点是共同的。
第四个共同点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课外也非常重要。怎么才能服务社区,怎么才能促进专业实习,这一块在国外一流大学当中也很重要。
最后一点,我相信也是共同点,就是更强调学生的价值培育。现在这样的社会,过分功利化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应该说是有缺陷的。这样的高校也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使命。价值观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应该说我们跟西方大学相比,在本科生培养的方面,差距不在理念上,也不在具体举措上,关键制约的是具体的制度环境和氛围,这是很重要的。
“关键点在学院、在教师、在学生”
记者:可能学校愿望美好,但是落实到学院,就会有一些短视的行为,您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在政策的壁垒方面,有没有什么亟待突破的?
洪大用:应该说所有高校都面临这些问题,有普遍性。关键点归根结底在于学院、在于教师、在于学生。针对这个方面,我们即将出台一个加强本科教学的改革,我们已经把这个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纳入到学校综合改革中。这个综合改革方案已经通过教育部批准、备案了,马上执行。这里有对于教师的激励。比如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对于教师教学业绩的激励,对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激励,对于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激励,是一套组合拳。
对于院系,在院系资源的配置方面,特别是教学经费的拨付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更大程度调动院系积极性。各项改革如果只是上面努力不会有成效,所以要更注重基层、注重学院的积极性调动。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制度,就是全员导师制度。新生进来以后,就让他对大学、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生导师是从2000多名导师中挑选来的,一般180位到200位左右。导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作用明显,这也是我们很受欢迎的一项实践。(原标题:教改的细节·看本科 “本科立校”有捷径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