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科(左一)给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左二) 等汇报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在宁夏进行农业项目开发,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情况。
▲根系监测控水实验场。
■本报记者 彭科峰 张行勇
数千年前,驼队响铃之中,商船风帆之下,陆海双线丝绸之路连接起东西方经贸人文科技交流。千年后的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
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杨星科看来,实施并推动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把中国发展优势与全球合作愿景结合起来,也为我国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新‘丝路’的建设需要科技创新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西部作为新‘丝路’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桥头堡,目前在经济、科教、文化等方面还相对落后,要完成战略使命,需要统筹科技资源,打造‘一带一路’新高地,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作用。”杨星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未来,西安分院及下属研究所将竭尽全力为“一带一路”提供创新动力。
丝绸之路的呼唤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部分地区,连接亚洲和欧洲两大经济圈,该区域包含50多个国家,人口总计36.3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51.4%。2013年GDP总计19.7万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额为5138.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4%,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由于丝路沿途各国国情、自然地理条件、发展阶段和科技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大部分国家地处内陆,存在干旱荒漠化等生态脆弱问题较严重,生产力发展落后,经济总量小,区域性贫困显著等,均须在贸易兴盛的过程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丝路”各国发展模式创新及新“丝路”快速崛起,及保障和支撑新“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古丝绸之路发展史表明,其是一条贸易之路的同时,更是一条不同科技、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新丝绸之路建设更是对科技发出强劲的需求召唤,亟须吸引‘丝路’沿线国家联合开展科技合作,面对发展中的共性科学问题,以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共同研究应对策略。”杨星科说。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未来发展要求——“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四个率先”要求提出后,中科院党组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三个面向”,形成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即中科院确定“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为办院新方针。
杨星科指出,中科院办院新方针及其实施是中国科学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国科学院践行“率先行动”计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实施的载体或项目抓手。“可以说,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也就是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深厚的科技积淀
在“丝绸之路”附近,中科院有着雄厚的科技积淀。
杨星科指出,中科院自成立以来,就因解决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需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地区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布局有生物、生态与环境、地质与地理、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的十余个专业研究所,不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而且经数代科研人员扎根祖国西北部六十载,有20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和近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
近年来,西安地区的研究所在光电子学、授时守时、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方面及在黄土高原形成与治理、旱地农业与环境恢复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在兰州,中科院寒旱所等承担起为国家提供工业支撑并保护西北环境的重任,其中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和包兰线沙破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建立、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冷却储存环出束能量等成果世界知名。
“新疆地区的研究所长期在沙漠、荒漠区域的水土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综合科学研究中,掌握新疆地区大量的科学基础资料,在防治风沙危害、恢复植被,土地盐碱化防治,生态系统恢复和再造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杨星科介绍说。
他认为,西安、兰州、新疆等地区研究所的成果累积作用和人才队伍在实施“四个率先”计划的进程中取得新成果、培育新人才,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成功建设与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杨星科说。
须全面统筹资源
展望未来,杨星科认为,中科院西安分院、下属各研究所要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亟须前瞻布局,“首先需要统筹和整合科技资源,前瞻性部署战略先导任务项目”。
杨星科认为,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进程中,中科院要依据国家新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充分发挥丝路沿线已有研究所的学科布局和取得的成果,总结近些年来开展院地合作的成效与得失,主动与这些省区进一步深入对接,掌握它们建设新丝路的科技创新举措。
“在陕西,我们要抓住一个国家级‘一带一路’中心将落户西安的机遇,重点做好以西安光机所光电产业园等为引领的产学研综合体建设,抓好关中创新区域建设等,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体系。”杨星科说。
他进一步指出,中科院一方面要统筹全院规划、执行、资源配置和评价全链条的科研活动管理,积极统筹承担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任务,以此作为推进一些学科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导向或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尽快规划并部署一些引领、驱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先导任务项目,同时与“丝路”沿线的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如牵头建设国际科学家协同创新研究及信息共享平台等,解决“丝路”建设将可能面临的生态脆弱性和复杂性问题以及信息技术与共享及安全问题,均亟待“丝路”沿线国家科学家先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发,科学地应对上述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其次,我们也应当集中力量抓一批位居科技前沿、有贡献有显示度的项目。”杨星科指出。
多年来,很多研究所已在“丝路”沿线的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颠覆性自然灾害监测、生态环境治理、自然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并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是,目前中科院能够代表中国或牵头与“丝路”沿线国家在现代农业、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型建材、电子通信、IT、智能交通、高速铁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合作研发项目或建设工程,还是很少。
杨星科建议,要立足全院、面向世界,着眼“新丝路”建设,集中力量挖掘、完善、引进吸收再创新一批科技前沿、可实现产业化即对“新丝路”建设有贡献且显示度高、特别是对中亚、中东等一些国家可推广的成果项目,如煤油气综合转化、新材料、3D打印等项目,创新探索与高校、地方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化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模式向“一带一路”的国家辐射、引领、示范。
“此外,在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与引领高地建设方面,中科院也应当加速行动。”杨星科说。中科院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考察、灾害治理和自然资源利用,特别是区域生物农业方面等有一些成果,同时中国在反贫困领域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应当在上述学科领域发挥己长,借鉴各国经验,优势互补,联合各国科技力量尽早行动起来,有效解决“丝路”沿线国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在绿洲提高农业产品的安全和效益,尽快形成系列创新成果示范基地向沿路区域辐射。
同时,科学传播工作也不容忽视。“新丝路建设中众多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新兴产业带区的建成,都亟须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实施完成,而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也需要科学传播发挥作用,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科技交流与社会文化交流的有益补充。”杨星科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5-25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