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冠饰的原位无损分析
唐李倕公主冠饰原位无损分析照片及相关成果
本报讯 为探明古代冠饰上镶嵌的珠宝玉石等饰品的材料,对其进行科学修复、复原和复制,5月14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单位,采用便携式XRF、手持式XRF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以及视频显微镜等分析设备在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了对隋炀帝萧后冠饰、唐裴氏冠饰以及清代冠饰的多方法原位无损分析研究。
其中,萧后冠饰由考古工地整体搬迁至实验室进行逐层详细清理。测试分析是在清理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原位无损分析可以及时获取冠饰上装饰物、金银基质、土壤以及伴出文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相信息,以便了解和判断冠饰上装饰物的种类和金银基质的制作工艺。通过综合测试分析,清理出的萧后冠饰主要装饰有高铅玻璃珠等;裴氏冠饰主要有珍珠、水晶、透闪石、绿松石、玻璃等;而清代冠饰一类以宝玉石为主,主要有珍珠、珊瑚、琥珀、透闪石、翡翠、尖晶石、金星石、水晶、朱砂等,另一类以玻璃为主,主要体系有钾铅、钾钙硅酸盐玻璃等。
在此之前,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曾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对唐李倕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后人)冠饰上镶嵌的宝玉石、玻璃及金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
结合相关背景分析,隋唐时期冠饰上的宝石和钠钙玻璃应由西方输入,而透闪石、珍珠、高铅玻璃等则可能属于国产制品。这对探索唐代手工业的发展及相关原料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而清代冠饰上玻璃多由中国自制,翡翠和尖晶石等宝石属于舶来品,也使用了点翠工艺,冠饰基质多为鎏金铜质,柄部则为鎏金银质。
该研究受到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和“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的支持。(苏合香)
《中国科学报》 (2015-05-25 第6版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