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5/18 8:01:15
选择字号:
大马哈鱼耳石描绘精确行踪地图

 

本报讯 为了真正了解一个人,你得“进入”他的脑袋里。对于大马哈鱼来说,亦是如此。在靠近它们眼睛的内耳道里,有一些被称为耳石的小块碳酸钙,它能告诉你很多关于大马哈鱼及其生活环境的信息。

如今,一个团队通过仔细研究这些像骨头一样的结构如何储存来自大马哈鱼所生活水域的稀有元素,从而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绘制出上百条大鳞大马哈鱼的行程。这或许是帮助全球大马哈鱼经受住气候变化和商业捕捞所带来压力的关键。

就像树桩中的年轮可以被用来推测其年龄,耳石会随着鱼的生长呈同心圆状扩大,因此可被用来判断一条鱼的年龄。每层耳石的化学成分取决于碳酸钙沉积时鱼类周围水域中的物质组成。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构。”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海洋生物学家Anna Sturrock表示,它就是鱼类脑袋中的数据记录器。

来自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Sean Brennan和他的同事想知道能否利用耳石中锶元素的痕迹精确追踪大马哈鱼曾到过哪里。

流水将锶从河道里的岩石中分解出来,并且随着耳石的生长被囊括进来。由于锶的不同同位素或者“版本”会在不同区域以不同数量呈现,因此这意味着某一特定地方的水域应当拥有不一样的同位素比。将其和耳石层匹配,人们或许能知道一条鱼曾在一定年龄生活在某个水域。

为此,研究团队沿着阿拉斯加的努沙加克河采集样本。他们收集了水域、被称为slimy sculpins的定栖鱼类以及来自尚未“离家”大马哈幼鱼的耳石样本,随后,测定了所有样本中的锶含量,并利用它们确认出努沙加克河干流和支流中拥有不同锶含量的7个区域。(徐徐)

《中国科学报》 (2015-05-18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