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内长城”的照片在网上引起了质疑。“长城”全长1600米,由关隘、垛口墙、长城台等元素构成,总预算为400万元。有网友质疑它是“山寨文化”,而校方则认为“长城”兼具缓解交通压力、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健身、户外教学四大功能。
实际上,这样怪异的建筑在大学里并不鲜见。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用“凯旋门”当大门、“金字塔”做图书馆、“罗马教堂”当教学楼;河北美术学院有一座“欧洲城堡”,外形酷似《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辽宁省某专科学校还有一座“美国国会大厦”。
“长城”与“城堡”,一个效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一个效仿的是西方文化的标志,但其反映的心态却是大同小异—— 一方面,为了扩大学校名气,吸引学生报考,一些高校哪怕陷入争议,也要上阵一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仍摆脱不了为追求国际化标签,只求形似而不顾内涵的局限。
将山寨版的“长城”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未免显得牵强可笑。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取的都是文化遗址、革命老区,一个缺少内涵的山寨版建筑究竟能传达多少爱国主义情怀,令人怀疑。
当然,一所大学通过独特风格的建筑,展示其校园文化本身并没有错。然而,以复制经典形式出现的山寨建筑固然能引起人们的一时关注,但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失去成为经典的可能。真正能被人们记忆和传颂的,是带有原创色彩且被人自然接受的建筑设计。比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大滑梯,通过滑梯可从三楼直通一楼,既方便师生上下,也很有刺激感。
那么,一所大学该有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呢?这恐怕还要追问一个问题——这所大学的特色是什么?因为建筑往往反映了校园特色。在千校一面的中国大学中,要产生代表高校特色且辨识度极高的建筑,也许真有点难,但却是国内高校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拿上述那所武汉民办高校来说,笔者曾在采访中了解到它的特色专业在于生命科学,甚至还要优于一些公办高校。如果能以基因链条、细胞分子设计一座科技感十足的廊桥,未尝不是一个有话题的“吸睛”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