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10 9:27:19
选择字号:
新文化运动百年后的“科学启蒙”

 

■本报记者 崔雪芹

一百年前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为旧中国提出“科学与民主”的主张。一百年后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百年来的影响,特别是借此应该对科学发出怎样的思考,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正如百年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科学启蒙仍在继续,科学原创性研究仍待加强。

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走向末路。彼时,中国有一批留学生把西方文化带进旧中国,导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长期并存,西方文化的因素也在不断加重。

在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看来,中国正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新学堂风起云涌,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会出现。”冯长根说。

安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追求科学和民主进步的启蒙运动。百年后,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但是国民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还很不够。“科学与民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应进一步发扬科学与民主精神,重视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黄德宽说。

仍面临思想启蒙重任

一百多年来,现代科学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体系之一。在中国,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思想的启蒙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冯长根分析,一方面,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再者,科学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的专门人才,目前的培养速度显然还不够,实现科学技术的发达还需要时间。

“夹杂于传统文化之间的愚昧、迷信的部分,这几年也有抬头迹象,科学技术也受到挑战,使得科研战线不再如一池湖水的平静。奇谈怪论指向科学、科学家,科学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影响。”冯长根说。

黄德宽则指出,一些人精神上的贫乏、科技知识的欠缺,是造成现在所谓“大师”“大仙”泛滥的重要原因,这尤其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反思。他还指出,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让国民尤其是政府官员对自然规律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自觉遵循科学规律。

呼唤创新精神

对于科学家群体来说,引导民众完成思想启蒙,同时用民主的思想推动科研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认为,要促进中国科技界源头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首先要充分发挥科学思想探讨的自觉和自由。其次,要按照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去行政化、淡化意识形态、树立职业意识的三个原则。

“很多古代的伟大发明没有国家支持,完全是科学家自己的兴趣使然。”秦伯益强调要尊重科学家的兴趣,并且多鼓励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出现。

秦伯益认为,中国的评估体系需要极大改进。各种评审奖项太多太滥。应该多依靠学术共同体、同行的评定。“对科学家来说,应该把科学看得高于一切,真正做到科学家拥有独立的人格。”

黄德宽则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确立,本来就是实现科学启蒙的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5-04-10 第9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