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琨
全国两会上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发言、提案不少,其中,取消对高校现行的一、二、三本划分这一呼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发言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李海燕对于这一做法的批评十分坦率:“一、二、三本的划分完全没有价值,就是给学生分个三六九等,影响孩子发展,也影响教育本身。”而早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朱玉华已建议取消高校划分“一、二、三本”。结合近年来高考政策不断推新,笔者认为,是时候取消对高校的这种粗暴划分了。
所谓“一、二、三本”,是指高校在高考招生时的录取批次,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线越低。虽然某一所高校的所在批次可能存在动态变化,如在本省(或地区)与省(或地区)外时所在批次不同,但是在大众的心目中,所在批次与一所学校的等级、层次已经几乎可以画上等号。而这种对学校的等级划分,也直接影响到了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也正因为如此,如李海燕所言,出现有人仅仅冲着名校光环却忽略具体专业情况选择某所高校的情况。“学生找工作可能还受到学校牌子的影响”,更是每逢求职季都被公众批判的社会现象。
应该说,无论是“一、二、三本”的录取批次划分,还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提法,都是出于行政力量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指挥,而这种人为的区分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无必要。纵观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发展,高校只要在正常的教育市场中自然发展、自然竞争,就会以学校自身的水平和特色吸引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以在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形成与自己相符的社会评价,积累学校的美誉度。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会形成不同水平的大学集群划分,但这种自然形成的差异反而有利于不同学生结合自身状况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是所有高校正常发展的结果,而非行政干预下的畸形产物。
当然,取消对学校的等级划分并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抹平不同学校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也就是说,取消“一、二、三本”并不会引起严重的混乱或者无序。只要关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就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一点,那么,李海燕所表达的建议就应该被理性地聆听并考虑具体的改革细则。
据媒体统计,在教育部上月发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没有提及“985工程”、“211工程”。而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历年工作要点中,2003年至2014年的12年,每年均会对“985工程”“211工程”进行部署。也许,这是主管部门有意改善行政区分高校做法的体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科学报》 (2015-03-12 第7版 视角)